一、以虛估、加抬誘使商人入中
北宋時期,邊患頻仍,相繼爆發宋遼、宋夏戰爭。沿邊重兵駐戍,軍需供應成為關乎戰爭勝負、國之存亡的首要問題。西北沿邊由於道路險阻遙遠,又無水路可供漕運,更增加了運輸軍需的困難。而且戰爭連綿不斷,運輸費用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鑒於這種情況,自宋太宗雍熙年間開始,朝廷利用茶鹽等榷貨換取民間商人運送軍用糧草到沿邊以保障軍隊後勤供給。這種製度史稱入中,又稱為折中。
據《長編》卷30記載,朝廷“自河北用兵,切於饋餉,始令商人輸芻糧塞下,酌地之遠近而優為其值,執文券至京師,償以緡錢,或移文江、淮給茶鹽,謂之‘折中’”。由此可見,折中的基本思想是:政府利用商人逐利的本性,以市場性的工具,解決沿邊軍需供應的難題。即讓商人運輸糧草到邊境軍中,官府根據運程遠近給以優厚的價格,付給“券”或“交引”作為憑據,商人憑此既可至京師領取緡錢,亦可至江淮地區領取茶鹽。由於“茶之為利甚博,商賈轉致於西北,利嚐至數倍”《宋史》卷183《食貨下五》,中華書局點校本。。因而在當時商人入中之後大多數取茶於江淮,售之西北以獲巨額利潤。正如時人所概括的:入中“以茶引走商賈,而虛估加抬以利之”⑤⑥《文獻通考》卷18《征榷五》。。
在戰爭期間,軍用糧食和物資(如馬料等)的需求量巨大,而且往往時間緊迫。因此,宋政府不惜用“虛估”、“加抬”的手段,吸引商人入中。所謂 “虛估”、“加抬”的實質是:宋政府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有意識地利用價值規律,以價格作為有力的杠杆,對商人入中到邊境地區的糧草等商品的定價遠遠高出其實際價值或當地的市場價格,並以現錢或茶、鹽支付,從而使入中商人在除去本錢、運輸費用、商稅等之外,仍可獲取較高的商業利潤。朝廷這種以重利誘使入中商人,把沿邊軍需供給納入市場化體係來加以解決的思路,可謂獨辟蹊徑。這是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與長期戰爭環境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史上實為罕見。
宋代商人之所以不辭長途跋涉之艱辛,踴躍入中,主要原因就是 “虛估”、“加抬”能給他們帶來高額的商業利潤。因此,“虛估”、“加抬”是促進商人入中的根本動力。如鹹平六年(1003年)正月,度支使、右諫議大夫梁鼎就指出:“陝西沿邊所折中糧草,率皆高抬價例,倍給公錢。止如鎮戎軍米一鬥,計虛實錢七百十四。而茶一斤,止易一鬥五升五合五勺,顆鹽十八斤十一兩止易一鬥粟,米一鬥,計虛實錢四百九十七。”《宋會要·食貨》39之2.王安石更是一語破的:“陝西陸地無可漕,惟厚與價,使民競入中以供軍糧爾。”《長編》卷214.
在入中法下,“凡茶入官以輕估,其出以重估,縣官之利甚博,而商賈轉致於西北,以致散於夷狄,其利又特厚”⑤《文獻通考》卷18《征榷五》。;“凡茶之利,一則官賣以實州縣,一則沿邊入中糧草算請以省饋運,一則榷務入納金銀錢帛算請以贍京師……而其大者,最在邊備”⑥《文獻通考》卷18《征榷五》。。正可謂國家、商人雙贏:一方麵,國家借商賈的資力和經營才幹懋遷,使手中掌握的大量茶葉無所積滯,銷售渠道大為暢通,較之於政府直接專賣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解決了沿邊軍需運輸供給難題;另一方麵,商人亦從中分得一杯羹,獲得較豐厚的商業利潤。
二、濫發茶引使入中無法進行
但是在宋夏戰爭中,政府為供給西邊駐軍的急需糧草,大量發行茶引招商人入中。發行茶引過多,其儲備的茶葉不足以支付入中商人手中持有的茶引,因而官府不能及時足額支茶給茶引持有者,大量茶引便滯留於流通領域,從而使“券之滯積,雖二三年茶不足以償”③《宋史》卷183《食貨下五》。,引起了茶引的貶值。茶引價格的下降使入中商人的利潤大大減少。“京師交引愈賤,至有裁得所入芻粟之實價者,官私俱無利”《長編》卷60.,有的甚至還要白白搭上運輸費。因此,入中商人“以利薄不趨”③《宋史》卷183《食貨下五》。,失去了入中的動力。宋政府為了控製茶引的數量以防止其過分貶值,有時以市場價或略高於市場價收購茶引,進而保護入中商人的積極性,挽救入中法,保障沿邊軍隊的糧草供給。但是由於在宋夏戰爭中宋廷消耗巨大,財政困難,因此官市交引數量有限,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入中茶法的危機。總之,“虛估”、“加抬”並不是引起入中茶法危機的根本原因,而應是宋夏戰爭中宋廷為保障軍隊供給而濫發茶引的結果,大量茶引無法兌現茶葉,毫無疑問將引起茶引貶值,商人入中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當然入中就無法進行了。對此,宋人已有認識。如文彥博在分析北宋茶法頻繁變動時就指出:“非茶法弊,蓋昔年用兵西北,調邊食急,用茶償之,其數既多,茶不售則所在委積,故虛錢多而壞法也。”⑤《長編》卷220.吳充亦說:“茶法因用兵而壞。”⑤《長編》卷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