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災荒發生時,糧價必然上漲,如此時政府再實行官糴,無異於火上加油,加劇糧食供應的緊張,使糧價更為騰貴。因此,有識之士提出饑荒年份停止官糴,緩解糧食供給不足,不失為平抑糧價的好辦法。如蘇轍負責上供米之官糴,“元祐六年,兩浙大旱,米價湧貴,上供米百萬斛無所從得。官不罷糴,則米價益貴;糴錢不出,則民間錢荒,其病尤甚”。蘇轍最終采取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於密院出軍闕額米中借百萬”,“而令浙中以上供米價買銀折還”。“是歲,浙中依常歲得錢,而米不出,故米雖貴,不至甚。”《龍川略誌》卷8《兩浙米貴欲以密院出軍闕額米先借》。
總之,宋代有識之士抓住商人逐利的本性,尊重市場客觀規律,全麵認識到價格與供求的辯證關係,利用價格杠杆,引導商人往受災地區運送糧食,解決因受災而糧食匱乏糧價暴漲的問題,達到保證災區的基本糧食供給、平抑物價、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同時更全麵地認識傳統經典的常平倉調節價的作用,即既有短期內平抑糧價的一麵,又有較長時期內作用有限,容易因某一地區商品糧供給不足引起糧價反彈的一麵。正如董煟在《救荒活民書》卷2《不抑價》中所雲:“常平令文,諸糶糴不得抑勒。謂之不得抑勒,則米價隨時低昂,官司不得禁抑可知也。比年為政者不明立法之意,謂民間無錢,須當藉定其價,不知官抑其價,則客米不來,若他處騰湧,而此間之價獨低,則誰肯興販?興販不至,則境內乏食,上戶之民,有蓄積者,愈不敢出矣。饑民手持其錢,終日惶惶,無告糴之所,其不肯甘心就死者,必起而為亂,人情易於扇搖,此莫大之患。何者,饑荒之年,人雖賣妻鬻產,以延旦夕之命,亦所不顧,若販客不來,上戶閉糴,有饑死而已耳,有劫掠而已耳,可不思所以救之哉?惟不抑價,非惟舟車輻湊,而上戶亦恐後時,爭先發廩,而米價亦自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