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都需要專心致誌,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必須確立正確的經營方向,專心做自己的拳頭產品。
有一個貧困的小村莊,那裏的人們一心想成為有錢人,他們試過許多致富的方法,但是都沒有成功。有人聽說一位老人會煉金術,於是他們傾其所有,請來了這位老人。
老人把泥土和水放在碗裏,不停地攪拌,似乎當身邊的一切都不存在。然後他把碗放在火上。過了一會兒,碗裏的泥塊真的變成了金子。村民們哀求老人告訴他們秘訣,老人終於點頭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煉金的時候想著你自己,否則就煉不出金塊。”
看到煉金的過程如此簡單,村民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於是大家爭相煉起金子來。但他們很快就把老人的話“不要想自己!”拋在腦後,而是在煉金時心裏想著“別人都在看我煉金呢!”、“我相信自己能煉出金子!”、“煉出金子後我該怎麼用呢?”等。村民試了一年又一年,但沒有一個人煉出金子來,因為在煉金時他們總是想著自己。
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還是需要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專心。這也正是老人所告訴我們的。為什麼隻有他能煉出金子來,是因為他的專心已經讓他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包括他自己。
西治會社是日本一家專門生產日用品的小廠,主要生產遊泳衣、遊泳圈、雨衣、玩具、尿墊等。這家小廠隻有28名員工,廠小利微,經營一直很不景氣。“二戰”結束後,民間購買力下降,西治會社生產的遊泳衣、雨衣等生活用品根本就賣不出去,於是虧損日益加劇,以至於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然而,西治會社的社長多川博先生從來都沒有放棄成功的信念,仍苦苦地支撐著在風雨中飄搖的小廠。他對戰後日本的經濟複蘇充滿信心,期望著一線轉機。
蒼天不負有心人。這個轉機終於讓他等到了。有一次,多川博先生從一份日本人口的普查報告中得知,日本正處在戰後生育高峰,平均每年有250萬個嬰兒出生。他想:按每個嬰兒每年使用兩塊尿布計算,全年就要消耗500萬塊尿布;如果每年每個嬰兒使用4塊尿布,那每年就要消耗近1000萬塊尿布了。通過調查,多川博發現日本還沒有專門生產尿墊的廠家。而此時,歐美兒童使用的尿布已趨高檔化。多川博很興奮,他知道自己已經找到了一條能從困境中突圍的商機。於是,多川博當即決定改變經營方向,放棄尿墊以外的其他產品,把西治會社改為尿墊專業公司,集中企業的人、財、物等所有力量,大力發展嬰兒尿墊和尿布的生產。起初,一些員工還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認為放棄生產遊泳衣、遊泳圈、雨衣等傳統大件產品而專門生產小小的嬰兒尿布恐怕會得不償失。但多川博先生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主張,他堅信這是一條起死回生的出路。隻要產品質優價廉,一定會受到日本婦女們的歡迎,打開日用消費品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