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武俠小說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大多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大俠。李嘉誠是商海中的大俠,自幼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當然知道“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儒家古訓。
李嘉誠小時候有一次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那時,他在茶樓跑堂時,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可以說天天處於疲乏之中。聽茶客聊天,是李嘉誠排困解乏的最佳療法。
那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談,大談生意經,那些生意場上的鬥智鬥力,爾虞我詐,令李嘉誠大開眼界。他覺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誠一時聽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及時給客人衝水。
這時,有一位夥計,看著李嘉誠如癡如醉的樣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聲叫他,李嘉誠這才回過神來,慌裏慌張地拿起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由於動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開水淋到茶客的褲腿上。李嘉誠嚇壞了,呆呆地站在那裏,臉煞白,不知該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遇上蠻橫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而且會找老板鬧個不休。
李嘉誠知道自己闖下大禍,不敢想像將會有什麼樣的厄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他早已聽說,在自己進來之前,一個堂倌也犯了這樣的過失,那個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板自然不敢得罪這位“大煞”,硬是逼著堂倌給這位大爺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李嘉誠已做好了受罰的準備。這時,老板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想不到的是,隻聽見這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板當然樂得順水推舟,也就不再說什麼了,隻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連聲道歉。
茶客坐了一會就走了,李嘉誠愣愣地回想著剛剛發生的事,依然心有餘悸,雙眼濕漉漉的,暗自慶幸遇上了好人。事後,老板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褲腿上,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閃失,要趕快向客人賠情道歉,說不準就能大事化小了。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啊!”
回到家,李嘉誠把這事情說給母親聽,母親感歎不已,覺得兒子確實很幸運。她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對母親的告誡謹記在心。他滿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對自己的寬容。
其實,李嘉誠逃過這一劫,並非僥幸,也是他平日積善得善報的結果。由於他平時真誠待人,吃苦耐勞,顧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自然不願為難他。如果是一個懶惰不負責任的夥計,客人早就看他不順眼,老板早就對他心懷不滿,那麼,即使沒事,飯碗也很危險,若是鬧出點事來,還能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貫的誠實勤勞的作風度過了這一次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