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嘉誠後來依然對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後,曾對別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李嘉誠從小便從父母那裏接受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教育,如“和為貴”、“和氣生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但那是父母灌輸給他的,他並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真正含義。這一次“飯碗危機”才讓他真正體會到了這些傳統美德的重要作用。有親身體驗,才會去貫徹執行。後來的李嘉誠始終信奉“以和為貴”、“積德行善”的做人準則,這也為他的事業發展開辟了道路。
李嘉誠曾在五金廠作過推銷員,跳出五金廠後,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盡管他也為該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懷愧疚之情。
李嘉誠知恩圖報,就像當年他離開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時一樣,也向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他認為: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取得發展,有兩條路可選擇。第一,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第二,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檔。
但是,五金廠老板在李嘉誠走後,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後,危機果然降臨,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
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不幸後,馬上專程趕往五金廠找到老板,他勸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深知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總有一股歉疚之情,總想找機會報答。
因此,他經常抽空了解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發現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不存在其它行業的競爭。所以李嘉誠堅信:生產鐵鎖穩保紅火。他提出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製定計劃,開發係列鐵鎖。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它五金廠就會跟風而上,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
這一次,五金廠老板對李嘉誠言聽計從,馬上根據李嘉誠的建議組織人力開發係列鐵鎖。一年後,危機重重的五金廠果然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這雖然與整個行業的變化形勢有關,但李嘉誠的一番忠告可以說起到了關鍵作用。後來,五金廠老板再次見到李嘉誠後,欣喜地說:“阿誠,你在我廠裏時,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後生仔,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
李嘉誠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對象甚至包括他所雇傭的工人。
李嘉誠經商語錄:
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我們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