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個人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也就是說,即使是成大事者,也不可能每次都大獲全勝,太過完美的事隻存在於神話之中。但是,關鍵在於成大事者在經曆了失敗後,能容人、納人,把失敗轉換成為另一種方式。他們也許失去的是小利,但收獲的卻是大義。
李嘉誠是個儒商,他懂得“鬥力”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即使勉強獲取勝利,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隻有堅持“鬥智不鬥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在激烈的商場競爭中遊刃有餘。
李嘉誠是個智能型商人,在其平生經曆的所有商戰中,始終堅持“鬥智不鬥力”的原則,在與眾華商合戰置地的過程中也同樣如此。
李嘉誠對置地的挑戰,凱瑟克當然不會束手就擒。他與包偉士匆忙商議對策,開始布置反收購行動。
在4月28日,怡策與其所控的文華東方發布聯合聲明,由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華東方股權,由略低於35%增至41%。
對華商眾豪來說,這簡直是當頭一棒。精明的李嘉誠馬上意識到事態的嚴峻性———怡策與文華東方的股權變化,雖與置地沒有直接關係,卻是怡和係拋出的反撲信號,其後,怡和將會隨機拋出一係列的反收購措施。
5月1日,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團的榮智健等華商,頻頻晤麵,商討對策。他們決定,為防止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必須趁其另一反收購舉措尚未出籠,向怡和攤牌。
這一切似乎早在凱瑟克的預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氣,結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誠不得不先出一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後,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榮智健等,赴怡和大廈與凱瑟克進行交涉。
雖然是短兵相接,雙方依然是彬彬有禮。李嘉誠開門見山,說明了收購置地的誠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權。凱瑟克也毫不客氣地表明了否定意見:“不成,必須每股17港元,這是去年大股災前你鄭重其事開出的價格。李先生素以信用為重,不可出爾反爾。置地隻是市值下降,實際資產並未損失半點,如何就從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誠平靜地說:“凱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話,一定還記得,這17港元並不是雙方敲定的成交價,我們都表示願意繼續談判重新議價。你我都在商場呆過這麼多年,我想你一定不會不明白‘市價是一切價格的依據’這一商場規則吧。現在置地的市價才8港元多一點,我們以高出市價近4成的價格收購,怎麼能說收購價下跌了呢?”
雙方說話都綿裏藏針,氣氛中包含著濃烈的火藥味。
素有“沙膽彤”之稱的鄭裕彤,又以咄咄逼人的口氣挑起新一輪較量:
“既然談不攏,隻好市場上見,我們四大集團將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全麵收購。按證券交易慣例,收購方的出價高出市價兩成以上,便可在市場生效,置地的公眾股東會站在我們一邊!”
包偉士針鋒相對,說:“我們將奉陪到底——隻要你們不怕攤薄手中的股權的話。置地不是九龍倉,更不是港燈,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偉士無疑是拋出了殺手鐧。
關鍵時刻到了,是繼續收購還是鳴金收兵,必須及時做出決策,而這種決策不僅直接關係到收購的成敗,而且涉及巨大的資金代價。
最終,在權衡利弊之後,華英雙方最後達成妥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總計占置地發行總股價的8.2%,所涉資金共18.34億港元。
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約25%增至33%,控股權已相當牢固。而且,協議中還增加了一個附帶條款,即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7年之內,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鬧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局而偃旗息鼓。原本看好這場收購大戰的媒體大為失望。一些華文報刊稱這是“一場不成功的收購”,有些英文報刊則稱這次戰役是“華商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這次為何不決一死戰,剛一交兵就這樣悄然收兵呢?其實,這是華商財團在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明智決策,這主要是基於以下一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