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偉士所拋出的殺手鐧,就是置地將步文華東方後塵,如法實施。此前,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權。
怡策收購文華東方新股後,所持股權必定會超過35%的全麵收購觸發點,怡策將按收購及合並條例向文華東方提出全麵收購。由於收購價(4.15港元)低於該公司資產值(估計6港元),文華東方多數股東對收購計劃反應冷淡,這正中怡策下懷。
這種做法既不必動用大量資金,又可使所持文華東方股權超過收購觸發點(現有股東可按其權益認購,也可放棄)。這樣,怡策所持的股權由35%增至41%,收購方不可能通過全麵收購使其控股數超過50%的絕對數——因為被收購方可反收購,能輕而易舉再增購9%的股權,以達到過半數的絕對控股量。
這就是說,如果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將會使華資財團陷於極其被動的局麵。
置地從華資財團手中以每股8.95港元的價格贖回8.2%股權,共耗18.34億港元資金。這意味著置地總估價約為223億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計,總市值也近200億港元。華資財團若想全麵收購達到50%以上的絕對控股權,就須耗資100億港元以上。
事實上,怡和並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斃。在收購和反收購的價格戰中,股價必會不斷地提高,華資財團欲獲全勝,所需的資金會遠遠超過這個數。華資財團在發起全麵收購的短暫期限內,不一定能籌措到這麼多現金。
而且,怡策控股數近26%,比華資財團的控股數加起來還高得多,已優勢在手;何況售出港燈和香港電話的股權後,已從最困難的穀底走出,業務漸入順境。怡和係盡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業,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綜合性集團,除銀行外,其市值僅次於長實係。凱瑟克家族在海外還擁有不少非怡和資產,有人估計,其控有的資產不在李嘉誠之下。
因此,即使華資財團能控得置地,也要經過一番血戰,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這不是李嘉誠所希望的。
李嘉誠是個商戰高手,而並非一個民族鬥士,雖然他的收購行為在客觀上起到了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須權衡商業利弊,而不會不顧一切地決一死戰。更何況,對方雖是垂暮的老獅子,但餘威猶存,反擊起來也非同小可,沒有必要跟它硬拚。
但是,華資財團既已退出收購,為什麼還要簽訂帶妥協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係股權的協議呢?應該說,怡和贖回8.2%股權的價碼並不高,不足以成為換取“怡和7年太平”的條件,其原因何在,至今仍不得而知。
不過,即使沒有這一附加條款,華資財團也不大可能再動置地的腦筋。首先,經過這次交鋒,怡和全係控股權已相當穩固,給外強留下的可乘之機已很少。另外,已經遷冊百慕大的怡和係,從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掛牌買賣不在香港股市,這樣一來,就為外強收購增加了更大的難度。
也許正是考慮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才決定徹底放棄收購,順便賣一個人情給置地。
李嘉誠確實是個商戰高手,他凡事並不一定非要爭勝不可,而是以商業利益為準繩,能賺就賺,不能賺就退出,毫不拖泥帶水。
事實上,華資財團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收購不成功,但售股的稅後利潤,估計也在1億港元左右,仍然有小賺。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惡意收購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更何況勝負難定。倘若經過一番拚殺後,華資財團不幸落敗,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這顯然不符合李嘉誠的作風和性格。
李嘉誠的做法啟示我們,商場同戰場一樣,沒有常勝將軍,對於一個成大事者來說,一次的失敗在所難免。關鍵時刻,放利得義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也應牢記這一點,有時候,該放就放,比硬打硬撞要強的多。它將會伴你逐步走向成功。
李嘉誠經典語錄:
談生意也要談感情,人家不同你做生意,你就不理人家,這大概不好。總之朋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