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品牌短視思維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
改革開放30年多來,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品牌。但是,與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品牌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企業界存在著浮躁、短視的品牌思維:一是重量不重質,追求規模的攤大餅式發展,往往以忽視品質為代價;二是重炒作,忽視美譽度、忠誠度的提高。在短期內炒火品牌、爭取關注,卻不重視長期品牌建設,導致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很短;三是重股東利益而忽視客戶利益、行業責任和社會責任,一切以市場占有率為導向。
規模大小不是企業成功的標準,市場占有率也不等於品牌。做品牌需要一顆持久心和平常的心,它是一種長久的戰略而不是一時的做法。品牌不等於單純追求利潤,更要獲得公眾、行業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但是,從目前企業經營情況來看,中國企業品牌戰略有走偏的風險。品牌導向轉為利潤導向,而不是真正的客戶核心利益導向。由於對短期利益的追逐造成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幾年前,讓國人痛心疾首的“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讓我們不禁對企業提出良心的拷問。目前電纜產業也是觸目驚心,很多的產品不合格甚至是偽劣產品,存在嚴重安全風險。沒有質量,談何品牌呢?
品牌越大,責任也越大。企業如果僅僅考慮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忽視了對客戶、社會做出的承諾,企業美譽度將不複存在,企業也就失去了未來。
因此我們要徹底反思導致很多中國品牌短視思維的三個問題:第一,要反思如何從品牌之外回歸到品牌之內,做品牌不僅要做外在的文章,更重要的是產品、企業、組織的立基之本,即“品質”;第二,要反思如何從品牌之媚回歸到品牌之美,要謹記品牌真正帶給所有利益相關方的體驗和價值的什麼,即“品位”;第三,要反思如何從品牌之利回歸到品牌之義,做品牌不能隻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而忘記了企業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什麼。品牌是價值的承諾,更是責任的承諾。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和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這些,不斷為中國品牌的發展營造著良好的市場環境,出台政策扶持優秀品牌,建立品牌國標。包括江蘇省品牌學會、北京市品牌協會、重慶市品牌學會等社會團體以及幾十所高校品牌科研機構已陸續成立,建言獻策,建立探索全麵品牌管理等有中國特色的品牌理論,為中國品牌良性發展鼓與呼。
這些年來,遠東控股集團一直在建立和完善全麵品牌管理的模式和經驗,我很高興看到徐浩然、劉曉午兩位優秀的品牌專家在全麵品牌管理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品牌案例研究,在此祝賀他們取得的研究成果。希望有更多的專家投入到這一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中去,推動中國品牌良性、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