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輪番上演的品牌迷局(4)(1 / 2)

雙方品牌如果都不能在更高層次的品類創新和產品創新上邁開一步,死守搶占傳統正宗“紅罐”這一定位,當矛盾不可調和之時,也就意味著中國涼茶品類已經進入一個死局,沒有誰是贏家。

品牌指南

欲把對手置於死地,也意味著兩敗俱傷。

1月22日品牌之王的遺憾

品牌感悟

品牌管理者不能過於迷信廣告。任何品牌營銷和廣告應該建立在消費者習慣和情感基礎之上。如果認為廣告無往而不勝,隻要營銷就能創立一個成功的品牌,那麼他們離失敗已經很近了。

品牌分析

一個新品牌的問世,首先要明確以下問題:為什麼要生產?為誰生產?滿足消費者的哪些核心訴求?與競爭對手相比,具備哪些優勢和劣勢?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分析清楚,就急於推出大量廣告和營銷計劃,往往會事倍功半。

激爽作為寶潔旗下的一大沐浴品牌,自2002年6月上市以來,曾被寶潔公司寄予厚望。到其退市的2005年,保潔公司3年為其投了10億元廣告,堪稱大手筆。

激爽作為寶潔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國本土市場創立的沐浴品牌,定位為“清爽加振奮”,主打“清涼牌”,以六神為主要的競爭對手,試圖從其占據的夏季沐浴露市場分得一杯羹。由於產品價格低於本土品牌,激爽迅速進入全國各大超市。但此後,激爽未能更進一步發展,市場份額始終在3%偏下徘徊。巨額廣告投放沒有得到應有的銷售量,這令寶潔有些尷尬。

“品牌之王”寶潔三年多的品牌努力,終於黯淡收場。寶潔無奈地宣布:“出於長遠發展的戰略考慮,決定從2005年7月起,停止激爽的生產。”激爽的定位、營銷及退出,引發了品牌營銷界的深思,為何品牌之王敗走“激爽”?

就當時中國的市場情況而言,20世紀90年代初期沐浴露剛剛興起,在21世紀初也才普及過半。沐浴露市場處在推廣和普及早期階段,因此,當時消費者對於沐浴露的價值需求更多在於功能需求,如清潔、清涼、止癢、除菌、滋潤等。

激爽失敗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品牌定位的超前性,提出“振奮精神、舒緩精神”的沐浴概念,顯然,這並不是當時消費者所追求的利益點。對於激爽所宣揚的高端心靈體驗,國內消費者當時還無法產生共鳴。

雖然類似於“振奮精神、舒緩精神”的沐浴概念在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普遍,但想要被國內大眾消費者普遍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寶潔企圖通過廣告改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做法並不合適,顯然有些一廂情願。

與此同時,六神作為第一個專門針對中國夏季清涼市場定位的本土沐浴品牌,是激爽的強大競爭對手。六神的中藥功能性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寶潔品牌市場號召力非常強大,仍然不足以撼動中國消費者的普遍認知——六神清涼的效用。

換句話說,寶潔似乎過於自信。當時最好的品牌戰略是並購一家中藥沐浴清涼品牌,而非單獨創立一個全新品牌。這種過度自信造成了寶潔的遺憾,也成全了中國第一例本土品牌成功阻截寶潔的案例。

品牌指南

強勢廣告並不是萬能藥。

1月23日柯達的糾結

品牌感悟

品牌建立在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基礎之上。技術和產品創新是品牌持續保鮮的源泉。要建立強勢品牌,必須持續創新,甚至自我革命,創造令消費者印象深刻的產品和服務。

品牌分析

在中國人記憶中,柯達是一個傳遞溫暖和感動的品牌。柯達膠卷“分享此刻、分享生活”的廣告詞令人難忘。

黃黑相間標誌牌的柯達衝印店曾遍布國內大小城市。1998年,柯達收購了除樂凱以外的中國國內感光材料行業的所有企業。2003年,柯達與樂凱膠卷達成合作協議,從而占據感光材料50%以上的市場份額。

然而,時過境遷。2012年1月19日,柯達宣布已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這個擁有131年曆史的攝影器材品牌,在寒冬中坍塌。昔日的“老大”,如今卻落得申請破產保護的厄運,柯達品牌的悲劇,讓人感歎不已。

在膠卷時代,柯達曾經占據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幾乎成為攝影的代名詞。鼎盛時期的柯達,全球擁有近15萬名員工,與今天的蘋果、穀歌實力相當。在數碼相機已成為主流的今天,由於創新停滯,柯達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結局。

生於膠片,死於數碼。如今“扼殺”柯達數碼相機的,既不是競爭對手,也不是消費者,而是柯達自己,是柯達止步不前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