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輪番上演的品牌迷局(4)(2 / 2)

1975年,柯達在實驗室發明了數碼相機,但當時技術不成熟,數碼相機成像效果非常粗糙,像素極低。再加上電腦和互聯網沒有普及,實用性不高,柯達很快便放棄了數碼相機的研發,將研究資源集中在傳統感光材料上。

這一技術路線決定使得傳統膠片業務巨頭柯達無法自拔。柯達沒有看清未來數碼發展趨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專注於膠片工業,對傳統業務投入大量資源,壓縮了對數碼業務的投入。

是柯達沒有創新意識嗎?不是!原因在於膠卷業務一直是柯達的最大利潤來源,公司高管擔心膠卷銷量受到影響,一直不敢大力發展數字業務,而專注於如何防止膠卷銷量的下降。柯達在1935年推出的彩色膠卷,到2009年才停止生產,可見這種創新和現實的矛盾博弈之長,心理糾結之深。

在這種矛盾糾結下,柯達處於“一直在轉型而又一直未轉型”的狀態,但是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和普及一日千裏,遠遠將柯達的轉型甩在了身後。

其實,柯達技術創新能力非常強,在數字成像技術方麵更是一馬當先,許多開拓性的創新都由柯達創造。但遺憾的是,由於柯達不能規模地進行數碼相機技術的研發,並將其轉化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推動市場化。所以,柯達的技術優勢被時代所淘汰,被市場所拋棄,被自己的保守所淘汰。

品牌指南

沒有創新,再大的品牌也會沒落。

1月24日

“三聚氰胺”改變了誰?

品牌感悟

優秀品牌要有自己的責任底線,那就是必須合法且有道德。否則,企業發展越大,賺取利潤越多,對社會、產業和消費者來說就越是一種災難,最後摧毀的也是自己的品牌。

品牌分析

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是2008年國內乳產品行業的最重大事件。它改變了行業格局,甚至給國家造成惡劣的影響。蒙牛幾個批次的奶粉和液態奶產品在國家質檢部門的檢測中被發現含有“三聚氰胺”,蒙牛作為行業領導品牌也遇到了較大的打擊。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牛根生出現在了2008年10月的一次企業家聚會上。參加聚會的還有當時在聯想的柳傳誌和中海油的傅成玉等。大家圍繞著三聚氰胺引發的乳業危機進行了討論,氣氛比較凝重。

他們不斷反複問一個問題:你老牛對此事到底知不知情。牛根生回答大家,蒙牛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遭受牛奶下架、股價暴跌的不斷打擊之後,抵押給大摩的股份也大幅縮水,可能被外資惡意收購,牛根生說到動情之處也不禁抹淚,場麵相當悲壯。

發生這起事件有多方麵的原因,不全怪蒙牛。但是,危機已經發生,而且是品牌危機中最嚴重的危機——責任危機。這需要總結和反思。

主要問題還是在於中國乳業企業對品牌的理解問題。什麼是品牌?利潤和規模就是品牌嗎?

答案是否定的。品牌是利益相關方的總和,品牌要處理好與消費者、員工、合作夥伴、社會和政府的關係,這樣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迫於外資投行和行業競爭的壓力,對蒙牛高管團隊來說,如何快速發展成為第一要務。蒙牛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企業,開創前三年,平均每天就能超越一個同類企業;開創六年之時,其銷售額增長200倍,投資收益率大於5000%;不到八歲,蒙牛就成為世界同行中的領頭羊。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裏,蒙牛從無到有,發展速度令人驚歎,可謂突飛猛進。

蒙牛快速發展的推動力是品牌營銷。當速度快速增長、規模快速膨脹時,如果蒙牛加強質量管控,嚴把奶源關,蒙牛就能規避“三聚氰胺事件”,並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品牌的社會責任分為兩個層麵,一是法律層麵,二是道德層麵。從法律層麵來講,企業要提供安全、有質量保證的產品。生產假冒偽劣以及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產品,就穿越了法律責任底線。從道德層麵來講,企業要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支持公益事業。

企業道德責任的基礎是法律責任。一個企業如果無法給消費者提供安全的產品與服務,即使在其他方麵再好,也無法在公眾的心裏形成一個真正的責任品牌。

品牌指南

量越多,質越重。能力越大,責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