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種新品牌觀的誕生(3)(1 / 2)

零和思維仍然占據競爭者的頭腦。他們假定市場規模不變,客戶需求不變,科技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如果對方多一份訂單,就意味著我會少一份訂單。這是一種僵化的競爭思維,將行業競爭引入不公和惡性的環境,而不是公正和良性的環境。

國內工程機械兩大巨頭三一重工與中聯重科同在長沙,隔湘江而望,曆經近20年的競爭,見證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史。兩家企業都由小企業起家,並脫穎而出,交替領先,成為目前業內兩大巨頭,占據了混凝土泵車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兩大品牌競爭形成集群效應,帶動湖南本省的上下遊產業鏈,使湖南省成為“世界工程機械之都”。

應該說,他們早前的競爭一直處於良性,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兩家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工程機械市場。但是,自2012年以來,由於經濟增速的回落,中國工程機械從高增長期轉為低成長期,市場增速放緩,兩家企業的競爭開始變味。

“既生瑜何生亮”,兩大品牌的競爭進入零和思維。近幾年來,兩家企業從市場上你爭我奪,輿論口誅筆伐,到高管對罵,都是見怪不怪。更有甚者,上演商界無間道,派遣銷售人員混入客戶隊伍打探商業情報,甚至運用監聽跟蹤等非常規性的情報戰。

事件的高潮是,三一遷移北京,恨別長沙。2012年11月21日,三一董事長梁穩根宣布三一有關遷往北京的決定。雖然同城記變為雙城記,但是鬥爭仍未結束。從2013年上半年的事態看來,惡性競爭還在繼續,雙方繼續堅持你死我活的競爭邏輯。

可以預期,三一遷廠之後,兩家企業還是處於重合度較高的市場上,一些違背商業倫理和法律的不正當競爭還會繼續升級,這給雙方和整個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品牌指南

避免惡性競爭,推動產業升級。

2月17日向德國品牌學什麼?

品牌感悟

中國有真正的世界品牌嗎?很可惜,雖然包含台灣地區在內,2013年中國上榜世界500強公司的總數已經達到95家,中國上榜企業的總收入達5.2萬億美元,占到了500強企業總收入的17%,而且上榜數量一年比一年多,但是中國並沒有產生一個令人尊敬的品牌。這是我們對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前30年的一個基本判斷。

品牌分析

改革開放30年為3個十年。第一個十年供不應求,隻要產品出來,就不愁賣;第二個十年供需平衡,同質化競爭激烈,開始打價格戰,要有營銷和創意,才能賣出產品;第三個十年是供過於求,利潤越攤越薄,企業靠房地產和投資盈利,製造業空心化,談何品牌?

在歐債危機下,歐洲隻有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德國經濟的基礎在於聞名世界的德國製造和德國品牌。目前德國製造和德國品牌已成為全球“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可謂“眾廠之廠”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出口大國。

與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比較,德國製造和德國品牌在全球的美譽度更高,品牌附加值更高,技術含量也更高。凡是貼了德國製造的產品,就意味著可靠、安全和有保障,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中國向德國製造和品牌學習什麼?最重要的就是專注。一直以來,德國將主要資源專注於製造業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上,這種製造業戰略不僅讓德國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扶持了大量中小企業製造,同時促進了產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德國製造和德國品牌不僅僅包括奔馳、寶馬、奧迪這些高端汽車品牌,還包括各類產品中的隱性冠軍:中小企業。這些國際市場上技術領先的家族無名企業,不會進入《財富》500強的排行榜,不從橫向占領整個行業,也不從縱向進行產業鏈上遊、下遊的延伸。這些中小企業長期專注研發生產單一的專業產品,卻努力將這種產品的工藝和技術做到最好,然後銷售到全球,應用到無數行業中去。

比如德國伍爾特公司,隻生產螺絲、螺母等金屬配件和緊固件產品,這個家族企業卻做到全球領先。伍爾特公司認為,質量決定價格。伍爾特公司從來不加入價格戰,與此相反,公司總是選擇更貴的渠道和網絡,並在產品包裝箱上打上伍爾特商標,讓客戶第一眼認出,他們使用的是高質量和高品質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