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華為已經很少再提“狼性”,轉為強調“人性”,但是華為品牌也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狼性文化”後遺症的痛苦調整,可見“狼性品牌”對於華為的影響之大。
今天的品牌競爭,不能再做“狼性品牌”,而要做“人性品牌”,倡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麥當勞看起來是一家不隻為掙錢,而是“銷售快樂”的餐廳。消費者從兒童到老人都能響應麥當勞的廣告語“為快樂騰一點空間”。在這個快樂空間裏,麥當勞員工的幸福感也不斷提升。從科學的激勵員工機製到對同性戀員工的尊重與寬容,快樂的價值觀讓這個品牌持續發展了近一個世紀,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遠東控股集團的經營管理層認為,組織對於員工的激勵,不僅有物質和薪水的激勵,同時也要進行精神上的心靈對接,實行“人性”管理。
在遠東,員工的心理資本比知識資本更重要。一個人生活樂觀還是悲觀、工作主動還是被動、學習積極還是消極,直接關係到他本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業績,影響到所在團隊及組織的競爭力和戰鬥力。
為此,遠東引進專業心理谘詢師,創辦遠東心靈驛站,關愛員工的心理健康,開展員工壓力、情感、情緒及態度的管理,實現員工心理谘詢和心理輔導的常態化,著力提升員工的幸福感。
品牌指南
摒棄“狼性”,培養“人性”。
3月24日企業幸福的“加減乘除”
品牌感悟
經濟危機下,很多企業的幸福感降低了,很大的原因是價值觀的問題。預期和現實不匹配,加上經濟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覺得很鬱悶。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打造一個幸福品牌,保持一個好的經營心態很重要。
品牌分析
經濟危機下,保持心態很重要。打造一個幸福品牌,就要會做幸福的“加減乘除法”。
“幸福”的“加”,是幸福企業的表現。“幸福分值”是企業每一個人幸福感之和的平均值,讓企業內人人都感覺到幸福才能使整個企業的幸福指數提升。
企業的幸福感應該具備“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幸福感也不同。企業家應該樹立幸福的價值觀,來提升企業幸福感。
“幸福”的“加”,表現在對於事業目標的追求上。聯想的柳傳誌說:“在人生存的基本條件滿足以後,不斷設立新的追求目標,這個追求的過程和達到目標後的愉快,都會讓我感到幸福。聯想在1984年成立的時候,想設立一個自己品牌的電腦,但是離我們的目標逼近一步的時候,那真的是一種非常愉快的感覺。”
2012年是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痛苦的一年,焦慮、孤獨使他陷入抑鬱,不得已離開董事會尋求心理的平衡。經過一年調整,張朝陽2013年再次重出江湖。
“以前我認為生活享樂太有意思了,我還想能不能什麼時候退休算了,搜狐交給別人來打理,我就整天坐著大飛機,去巴黎喝咖啡。”
但是出關之後的張朝陽心態完全變了,“人心總要有個依處,工作是人生快樂的一部分,我現在麵對工作是更淡定的狀態。”
“幸福”的“減”,是提升企業幸福感的真理。少就是多,經濟危機下,企業經營會遇到瓶頸,這時不如做減法。不再追求做更多的事,而是將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萬科原來是典型的多元化企業。1994年,萬科進行了戰略大調整,王石主動做減法,開始轉型為以住宅樓為主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學會了減法,萬科不賺其他領域的錢,隻專注於住宅類房地產,反而贏得了十多年快速持續增長的幸福時光。
“幸福”的“乘”,是複製、傳輸幸福感。幸福企業的核心是企業文化。曾被中國主流媒體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的企業”的遠東控股集團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員工激勵機製的設置,關心員工的生活與發展,感染人、影響人、塑造人、成就人。
於是品牌通過人的乘數效應,將企業的幸福理念進一步傳播出去,吸引了更多渴望幸福的人才進入遠東,同時也打動了社會公眾,提升了遠東品牌的美譽度。
“幸福”的“除”,是一種歸零心態。企業如人,一家幸福的企業和員工要具有一顆平常心和敬業心,保持良好平穩的心態。學會包容,學會舍得,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卻可以在不確定中保持專注的心態。危機一過,品牌會再次閃亮。
品牌指南
做好加減乘除法,幸福屬於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