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走出去,沉下來(3)(1 / 2)

品牌分析

經過大量的品牌國際化調研,我們發現品牌國際並購要遵循三原則,即市場國際化、品牌國際化、技術國際化。

如果說我們把品牌國際並購比作“結婚”的話,那麼“結婚”之前一定要有上述三個約定作保障。比如市場國際化,要充分考慮並購後是否可以憑借被並購公司的平台和資源,繞過貿易壁壘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從而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加快國際化進程。

不過,現實情況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旦大宗品牌並購交易谘詢來臨,許多中國企業家的感性超過了理性,國際化夢想完全淹沒了這些原則,導致“婚前”評估不足,脫離三項約定,“離婚”風險放大。

事實上,品牌並購是一種高風險行為。麥肯錫的調查報告表明,全球範圍內品牌並購的失敗率高達20%。其中潛在的“陷阱”有品牌價值被浪費風險、企業品牌文化整合風險、品牌並購形成品牌延伸的風險等。

與其他公司比較,格力電器的國際化路線較為獨特,就是隻“談戀愛、不結婚”——堅持自己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辦事處,然後建廠,而不兼並國際上的其他品牌。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認為,其他品牌之所以願意出售,原因可能一是效益不好,二是可能走下坡路,三是可能存在勞工方麵的陷阱。

為了回避這些並購陷阱,格力拒絕了很多品牌並購的機會,立足於內生式發展,不斷做大做強,用自己的品牌去征服國際市場。

事實上,從品牌並購的三原則來看,格力的品牌國際化戰略選擇是較為冷靜的。第一,空調製冷壓縮機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格力通過多年的自主創新已經逼近或者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品牌國際並購很難再給技術國際化加分。

第二,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家電的製造大國,全球生產線向中國轉移,中國空調企業正在努力成長為國際品牌,在這種背景下並購其他空調企業,在品牌國際化上提升空間不大。

第三,格力的國際市場化有先後順序,首先是新興市場體,然後是發達市場體。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成本較為便宜,格力完全可以通過海外投資建廠實現國際市場擴張,沒有必要花巨資收購其他品牌。

麵對品牌國際化大潮,國際化並不適合每個企業,還是要以穩健為主。這就好比婚姻是一座圍城,首先要挑好對象,要學會理性分析評估,不要都往好的方向想。否則最後逃離圍城,付出的成本代價會更高。

品牌指南

並購就像是結婚,必須做好風險評估。

7月17日小心“技術陷阱”

品牌感悟

在品牌並購方麵,渠道比品牌更重要,技術比渠道更重要。在並購中特別要注意把握產品和技術發展趨勢這一原則。否則,方向偏了,速度越快,成本越大。

品牌分析

強勢品牌建立在產品競爭力之上,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是技術。產品技術為企業構建了堅實的品牌壁壘,有了先進、獨特的技術,品牌才能有更強的競爭力。

一般來說,自主品牌的技術發展路徑有三種,一是自主研發創新;二是引進,吸收,再創新;三是進行並購,獲得高端技術。

通過國際化並購快速獲得高端技術是一個好主意。但現實是,許多中國企業在品牌國際化進程中,偏愛發達國家的知名企業,這些目標對象是“低技術但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企業,易掉入國際並購的技術陷阱。

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有一個著名的失敗案例:TCL並購湯姆遜的彩電和DVD業務。2003年11月4日,為了規避歐美市場的反傾銷和專利費困擾,TCL集團和法國湯姆遜公司簽訂了一份重組雙方的彩電和DVD業務的協議,組建了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TCL湯姆遜電子公司,即TTE公司。

在這個合資公司中,TCL與法國湯姆遜共同出資4.7億歐元,其中湯姆遜出資1.551億歐元持有33%的股份,TCL出資3.149億歐元持有67%的股份。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兼並世界500強企業,在當時具有標誌性意義,引起了業界熱議。

2003年的湯姆遜彩電和DVD等電子業務虧損2.54億歐元,TCL集團當年的淨利潤在5.6億元人民幣左右。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表示要實現“18個月扭虧”。這次並購並沒有給TCL帶來拓展歐美市場的機遇,反而讓TCL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品牌國際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