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走出去,沉下來(4)(1 / 2)

品牌感悟

一方麵,要抱團出海走出去;另一方麵,也要借船出海,這個船就是國際大品牌。運用國內品牌自身的稟賦優勢,如技術特點、成本優勢,與國外的知名品牌展開合作,優劣互補,最終實現雙贏的互利模式。

品牌分析

麥肯錫研究出兩種樹立國際化品牌的途徑,第一種是循序漸進式,即通過獨立經銷商在海外銷售中國產品。這種模式的代表是格力電器,通過產品走出去,帶動品牌國際化。

第二種方法是品牌合作並購,中國企業通過並購獲得一個國際品牌使用權,然後再把生產線搬到中國以降低成本,國際化在短時間內可以產生效果。

在實際過程中,企業可以靈活變通,采取多種途徑實現自身生產、銷售和品牌的國際化。借用國際知名品牌的商業價值,助推自身品牌進入國際市場,這一模式的代表是華為。華為通過借船出海,與國際品牌合作,實現了從本土品牌向國際品牌的跨越。

華為在市場上被稱為“土狼”,在競爭中往往以“價格屠夫”的角色出現,表現出驚人的殺傷力,特點是大刀闊斧,猛烈進攻。在優勢市場,華為通過產品、技術和服務不斷地自我否定和升級,不斷抬升市場防護牆,讓競爭品牌無計可施;在對方的優勢市場,華為往往會發動價格戰,通過一切手段,攻城略地。

但是,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通信市場,由於受到許多壁壘限製,華為以前的競爭手段遇阻。

於是,華為想到了借船出海,與3Com、西門子、NEC、鬆下、TI、英特爾、摩托羅拉、朗訊、SUN等多家公司開展多方麵的研發和市場合作,曲線實現國際化突圍。

2003年3月,經過9個月的艱苦談判,華為和美國3Com公司達成協議成立合資公司。新合資公司既可以最大程度搶占中日企業網絡產品市場,也可以為3Com的5萬家渠道商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OEM產品。通過合資,華為可以有效地利用3Com的品牌價值,成功繞開歐美市場的各種雙重標準和貿易壁壘,打破國際巨頭的壟斷,打開了國際市場渠道。

此外,在中低端數據通信產品的國際市場拓展上,華為也在尋求除3Com以外的更多的合作夥伴。2004年,華為又與西門子成立了TD-SCDMA,希望通過雙方在市場和產品應用層麵上的商業聯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術標準的具體應用上。

在與國際大品牌公司的合作過程中,華為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最終實現了基於自主研發的獨立知識產權技術,從發端到終端、從單個芯片到通訊網絡,全麵呼應客戶的需求。同時,借助與諸多跨國公司的合作,華為品牌價值也上升為國際品牌。

品牌指南

借船出海,曲線突圍。

7月23日“大躍進”的苦果

品牌感悟

國際化要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找準定位。中國企業的優勢在哪兒?第一是資源稟賦優勢,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便宜;第二是強大的製造能力;第三是市場優勢。根據全球分工和定位優勢推進國際化,摸著石頭過河,才能趟過國際化這條大河。

品牌分析

品牌國際化出現了兩大趨勢,即生產原材料和基礎設施的全球化,以及產品市場的本土化。前者的目的是尋求生產成本最小化,後者則是為了追求附加值和產品占有率的最大化。中國品牌應該牢牢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而不是一味地大上快幹。

體育品牌李寧的品牌國際化過程較為曲折。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寧點燃奧運主火炬,李寧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也借助奧運營銷,到了鼎盛階段,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體育第一品牌。

奧運會後的2009年,李寧新增店鋪1004間。當年,李寧以84億元的銷售額超越阿迪達斯,距離耐克隻差一步之遙。隨後,在世界品牌夢想的推動下,李寧開始了“大躍進”式的品牌國際化。正當人們驚訝中國第一個國際體育品牌誕生的時候,李寧的品牌國際化戰略出現了偏差。

首先,過於冒進,貪大求多。當時李寧品牌非常樂觀,推出了激進的品牌國際化戰略。奧運會後,李寧高管明確表示,李寧已經跨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最終目標要做全球品牌。

李寧戰略計劃顯示2013年到2018年,李寧公司的目標是成為世界排名前五位的體育品牌。隨後,李寧在全球鋪開渠道,一是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授權商”;二是以中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品類店;三是收購國外電子商務公司,進行網上產品研發和銷售。李寧虛弱的國際品牌影響力不足以支撐這種全麵國際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