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接戲很挑,不好合作。陳道明一直喜歡劉邦這個人物,對當時的曆史和故事非常熟悉,七年前曾經自己出錢找編劇寫了《劉邦傳》劇本。在籌備《楚漢傳奇》時,導演高希希邀請陳道明演戲時也有些擔憂,怕不好合作。但最後經過溝通交流,才知道陳道明對劉邦的理解非常深,是一個為戲而生的人,非常專業而且敬業。
不管外界議論如何,陳道明依然我行我素。他堅持自己的風格,做一個純粹的電影演員,對表演精益求精,僅此而已。這種專注聚焦的風格,使得他從較早之前的《圍城》,到中期的《康熙大帝》,到2013年熱播的《楚漢傳奇》,幾乎創造了中國電影明星中零爛片的紀錄。
不靠炒作,但是觀眾口碑不斷積累提升,個人品牌價值高居一線明星前列。他也成為中國少有的一個拒絕炒作、回避外界,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上升的明星。
品牌指南
一群人,一輩子,才能做好一件事。
12月9日明星投資為何屢屢虧損
品牌感悟
當個人品牌建立起來後,如何進行品牌資產運營,如何進行商業變現是一個難題。脫離個人品牌的定位和形象,進行無關的投資理財,風險巨大。
品牌分析
國內演藝圈的明星經商下海的人數不在少數,但是成功者少。影星李成儒曾經坦白,自己投資580萬元的飯店被折騰得心力交瘁,隻能以100萬元低價出售,堪稱下海“血淚史”。香港天王劉德華的名氣可謂夠大,但開電影公司也曾虧了幾千萬元,不得以拍戲還債。
總體來說,早期明星投資比較盲目,為賺錢而賺錢。如投資普通餐飲、鞋帽等大眾消費品,利潤率較低,缺乏規模化和專業化,許多人以虧損告終。
這些失敗的案例基本上脫離了個人品牌的基本商業模式,超出自己的能力,完全轉行下海,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不虧才怪。
吃一塹,長一智。很多明星開始反省,投資有風險,還是辛苦演戲、代言、參加商演賺的錢踏實,紮實做好個人品牌再說。
痛定思痛,明星們也開始琢磨個人品牌的運營模式和增值路徑,設計可行的個人品牌商業模式,進行品牌變現。近幾年來,國內明星姚明、趙薇、黃曉明等開始紮堆進軍葡萄酒產業,進行個人品牌延伸,紛紛收購酒莊,投資葡萄酒。如在退役之際,姚明在2011年末成立了姚家族葡萄酒酒業公司,向外正式推出個人品牌葡萄酒。以個人品牌背書,期望拉動終端市場。
與之前明星的投資選擇比較,他們這次選擇葡萄酒作為品牌延伸的方向更為正確。一直以來,葡萄酒與明星關係緊密。很多好萊塢明星都是葡萄酒的粉絲,電影《教父》的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在1970年買下了Rubicon酒莊,麥當娜的密歇根州酒廠Ciccone成立於1996年,中國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的拍攝地選在了高奈酒莊。
葡萄酒與明星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比較匹配。紅酒代表健康、高端和國際化,這與姚明的氣質比較吻合,這一結合遠勝於與白酒結合。雖然中國酒文化以白酒文化為主,曆史悠長,但是現在的“80後”、“90後”等新生代對白酒文化興趣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葡萄酒等洋酒文化,消費潛力巨大。
同時,高檔紅酒具有收藏價值,姚明品牌在高端受眾有著較大的影響力,他的粉絲們願意為此埋單收藏。在市場渠道方麵,“姚明”紅酒遵循了高檔紅酒的營銷規律,不進入傳統流通渠道銷售,保持其高端稀缺的特質,這與姚明國際巨星的身份吻合。
品牌指南
選好商業模式,進行品牌變現。
12月10日學習保鮮
品牌感悟
個人品牌的最大對手是“時間”。如何保持個人品牌的新鮮度,穿越周期?這要求持久地學習。今天的市場和環境變化非常快,不學習就意味著落後,個人品牌也就難以維持。
品牌分析
時間能消磨一切,也能消磨一個人的光彩和名氣。吃青春飯的偶像非常怕老,因為容顏不在,個人品牌就會迅速衰減。
個人品牌如何“保鮮”,學習是獨一無二的法門。隻有持續學習,給個人品牌注入新的DNA,個人品牌才能持續充滿生命力,影響力才會不斷提升。
學習型組織是美國學者彼得·聖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學習型組織概念。我們認為,知識管理是企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個人品牌建設的關鍵。建立學習型品牌是通往成功個人品牌的關鍵。
《蔣錫培管理日誌》描寫了中國著名企業家蔣錫培的學習案例。在蔣錫培看來,建設學習型個人品牌,態度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