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先做人。領導者應該時時、事事、處處恪守為政以德這個最樸素的真理,這樣才能得民心、聚人才、成事業吳起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他所著的《吳子兵法》
與孫武的《孫子兵法》並稱於世,被合稱為《孫吳兵法》。
一次,吳起和魏武侯共乘一舟沿河而下。途中,武侯指著岸邊的景色,自豪地對吳起說:"你看,眼前這道天險,千軍難破,真是魏國之寶也。"陪著武侯出遊的一群大臣諂媚地接著說道:"這就是晉國當時強大的原因。如果再很好地修整一下,我們的霸業也就快成功了。"
吳起聽後卻反駁說:"非也!君主的話真是太危險了國之寶物,並非山河之險,為政者能行仁德才是國家之寶藏。昔日三苗氏居住的地方東邊有鄱陽湖,西邊有洞庭水,峻山在北麵,衡山在南麵,但因不施仁政,不久便被大禹消滅了;夏桀的國家,左麵靠著天門山,右麵靠著天溪山,廬山和峰山是其背後的屏障,雖有地形險要之利,但因倒行逆施,終遭殷湯王的驅逐;還有殷紂的國家,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和滏水,前對黃河,後靠高山,雖處於險要之地,卻因實行暴政,最終被周武王所取代。可見國之寶,並非地形之利,而在於為政者的品德。如果君王不修品德、不行仁政,那麼今日所見的兩岸風光不久就要成為敵國的景致了。"
作為軍事家的吳起,能說出這番高屋建瓴的話,著實不易。他深知德行對於領導者成就大業的重要性,這說明他不是一個隻會行軍打仗的武夫,而是一位有著深邃眼光的政治家。
《菜根譚》中有句至理名言:"德為事業之基。"一個想成就事業的領導,如果心中不存仁德,就無法發展事業。更通俗的說法是,一個人缺吃缺穿缺錢缺什麼都可以,惟獨不能缺德。領導者的品德就那麼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品德是無形的號召力、無言的說服力。具有較高道德水準的領導會深受部下的信賴和佩服,他們無須嚴令申誡,常常能事半功倍地幹好事業。
對於領導之術,中國古代有兩種理論,一是王道,一是霸道。王道者先正其身,再以仁德感化對手;而霸道者則以權力征服對手,使之屈服。這是兩種完全相反的領導藝術。如果說在等級森嚴的古代,霸道還有一定的合理性,那麼,在民主進程一天天加快的今天,想依靠武力來維持自己的權威,已經是行不通的了。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幾千年來無數中國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這句話的出處是《大學》,原文是這樣的:"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段話的大意是: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之間是有邏輯性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修身做前提。正心就是端正品行,自身的道德水平高了,所作所為必然被眾人所仿效,這樣首先會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之內的人見賢思齊,這就是齊家。國是由一個一個的家組成的,因此家齊而後國治,國治才有可能平天下。這句話簡單表達就是:欲治理天下,先修養品行。
先做一個好人才可能做一個好官,要當一個牛勢的領導,首先必須加強道德修養,這絕不是冠冕堂皇之詞,因為起用道德水平高的人,上級放心,同僚安心,下屬也歸心。
晚清重臣曾國藩出生在偏僻的湖南農村,他從28歲中進士,歲官至二品,而後又在39~42歲之間,先後擔任了禮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五個部的侍郎。沒有任何背景的他官運為什麼這麼好呢?因為他的名聲很好,官聲也好,沒有做過貪汙受賄、中飽私囊這些事,因此朝廷對他放心。而這潔身自好的品德,歸根結底是他一直加強自我修養的結果。
而曾國藩的對手洪秀全為什麼會失敗呢?那是因為太平軍攻下南京後,洪秀全開始道德頹廢,忙於修建宮廷、聚斂金銀、耽於女色,不理朝政11年,這直接導致了內訌,第一代創業精英殺的殺、走的走,由此太平天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安能不敗德是成事之基,立業之本,做官先做人,正人先正己。領導者應該加強對諸如正直、廉潔、勤政、尊重、寬恕、誠實、負責等各種美德的修煉,時時事事處處恪守為政以德這個樸素的真理,才能得民心、聚人才,成事業,才能成為孔子所說的那種"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政,必得其祿,必得其壽"的牛勢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