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能看清三步,看清三步再走下一步,這是一種使未來了然於胸的高瞻遠矚的眼界,也是一種成熟睿智的領導藝術。
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鬆在《領導者》一書中寫道:"成功者一定要能夠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的眼力。"這句話指出了牛勢領導與平庸領導看問題時眼光上的區別。
平庸的領導者因為性格狹隘、學識膚淺等原因,看問題時視野有限,隻看到眼前的事物,或者隻看見事物的表麵現象。工作的時候,邊走邊看,得過且過,惟上級的命令是從,缺乏主動性;處理問題時,也隻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隻解決眼前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自己勞心勞力,還總是陷入困境走不出去,最終被淘汰出局。
而牛勢領導高瞻遠矚,他們放眼未來、放眼世界,能看透事物的本質,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正確地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能看見未來,就能提前做好準備,就能得到下屬的敬佩,工作起來就會遊刃有餘,如魚得水。
毛澤東比別人高明的一點就是,他每走一步棋,都看到了第二步棋、第三步棋,甚至更遠。抗日戰爭要勝利了,他就想到城市工作問題;三大戰役還沒有開始,他就開始籌劃新中國的藍圖,提出了關於國家體製、政治製度、經濟形態等等問題;七屆二中全會時,他又進一步把工作重心轉移問題、經濟政策問題以及幹部作風等問題考慮得很周詳。新中國成立後的各項工作之所以進行得有條不紊,就是因為毛澤東將建國綱領提前準備好了。
同樣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裏,會有不同的認識,進而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最終結果也大不相同甚至是天壤之別,優秀領導者能走一步看三步,帶領團隊走得快走得遠。毛澤東為什麼能帶領一群泥腿子出身的解放軍戰士戰勝人數多、武器精良的國民黨隊伍呢?因為每到關鍵時刻,雄才大略的毛澤東都能看得遠,提出諸如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遊擊戰、持久戰等理論。
從說文解字的角度來理解,領導領導,一個是領一個是導,"領"
就是走在前麵,領導者要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導"是指引方向,如同大海航行靠舵手,如果領導者看得遠,就能正確指引方向,所幹的事業就會越做越強,整個團隊也會越來越有自信心與戰鬥力。
魯肅最初投奔孫權時,通過交談,孫權對魯肅的為人及見識頗為滿意,當其他賓客告退時,孫權單獨留下魯肅,和他對飲密議時局大事。密談中,魯肅給孫權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對策,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
魯肅說:"漢室是沒有希望複興的了,曹操也是一時半會兒除不掉的,因此,作為將軍的您隻有立足於江東來觀察天下局勢的變化,目前要趁北方混戰多事的良機,向西進軍,消滅黃祖,攻打劉表,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為已有。到那時,將軍就可以建立國號稱帝,然後力圖奪取天下。這正是當年漢高祖締造的大業啊!"
現在的很多人對《隆中對》幾乎頂禮膜拜,然而實際上,《隆中對》隻是《榻上策》的修訂版而已:"曹操不可卒除"與"此誠不可與爭鋒";"以觀天下之釁"與"若天下有變";"鼎足江東"與"保其岩阻";"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後者無一不是對前者換一種方式的再詮釋。
《榻上策》比《隆中對》更加高明的地方在於,它明確地看到了"漢室不可複興"的發展趨勢。要知道,這一論斷是在漢室尚有一定影響力的建安六年說出來的,再看看八年之後諸葛亮還信心百倍地在說"漢室可興",魯肅的戰略眼光由此可見一斑。後來東吳政權的建立和擴大,正是執行了這一正確的戰略決策的結果。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領導者是團隊的指引者,他們應該開闊視野,放遠眼光,如果鼠目寸光,幹工作就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係統性與可持續性,東一錘子西一榔頭,工作肯定開展不好。牛勢領導幹工作之所以順水順風,就在於他們能完全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能一眼洞察事物的本來麵目,能準確辨別團隊的前進方向,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著眼全局、著眼未來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問題、謀劃策略、領導下屬、開展工作。
坐在指揮台上,如果什麼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台上,隻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領導;隻有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未來會出現的大趨勢,才是好領導。走一步能看清三步,看清三步再走下一步,這是一種使未來了然於胸的高瞻遠矚的眼界,也是一種成熟睿智的領導藝術,能使領導活動在高水平上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