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身先士卒能使廣大下屬產生敬佩與信賴,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進而形成巨大的戰鬥力。
有這樣一個小寓言:一群鴨子在池塘邊看著池塘裏的水呱呱叫,雖然它們很想跳下去遊泳,但沒有一個敢跳下去。後來,有一隻往裏麵一跳,其他的全跟著跳下去了。第一個跳下水的鴨子是一個領先開導者,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別的鴨子證明池塘裏沒有危險。領導就應該是那第一個跳下水的鴨子,蘇聯紅軍將領崔可夫就是一個好榜樣。'
年4月,崔可夫帶領步兵第40團抗擊白匪軍高爾察克部隊。
就在敵人將要潰不成軍的時候,敵軍突然又調來了一個營的預備軍。
第40團突然遭到猛烈的襲擊,很快出現了混亂,士兵紛紛潰退,形勢立刻逆轉。如果不趕快調整好戰鬥隊形,穩住陣腳,後果不堪設想。就在這緊急關頭,崔可夫來不及細想,翻身上馬,舉起槍高喊:
"站住!不能再後退了!大家跟我衝,到敵人的側翼和後方去!"驚慌的士兵在崔可夫的帶領下,調轉槍口向敵人猛衝過去。敵人沒想到敗退的紅軍會突然殺回來,嚇得驚慌而逃。紅軍一舉取得勝利。很難想象,若是當時崔可夫沒有第一個舉槍衝上前去,曆史會不會被改寫。
關鍵時刻,作為軍隊領頭羊的崔可夫,他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激發了部下難以想象的士氣,從而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軍隊如此,團隊亦是如此。關鍵時刻,領導能不能帶頭衝上去往往決定了全局的成敗。而在平時,能夠以身作則地帶領自己的團隊,也是領導的首要職責之一。
我國的"戰神"劉伯承也深知為將應該以身作則的道理,他曾將諸葛亮《將苑》中的《將情》篇奉為自己的座右銘:"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燃,將不言寒;軍幕未張,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抗戰爆發後,129師在陝西三原縣舉行誓師大會。那時,原紅四方麵軍改編的129師大部分官兵對師長劉伯承還不太熟悉,加上還要舉行更換國民黨軍帽軍徽儀式,將士們心裏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大會那天,又突然暴雨傾盆,大家心裏更充滿了不悅。大會上,劉伯承巍然屹立在暴雨中作動員,警衛員想為之披上雨衣,被他一把推開,這種與官兵同甘共苦的精神,一下子感染了全體官兵、征服了全體官兵。
古人雲:"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領導者如果能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即使不發號施令,部下也會奮勇跟上。行為通常比語言更重要,牛勢領導的領導力與威信往往不是由語言而是由行為動作體現出來的。
要成為一個牛勢領導,不但取決於領導者的執政水平,更多還是取決於領導者在下屬心目中的位置和印象。你覺得人家頭發髒,但自己身上還有虱子呢,憑什麼來批評人家呢?人家又憑什麼聽你的話呢鄧小平說:"連長指導員不以身作則,就帶不出好兵來;領導幹部不做出好樣子,部隊就出不了戰鬥力。"這句話是每一位領導者都應牢記於心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領導者的身先士卒是一種巨大的影響力,它通過領導者本人的身教言傳,使廣大下屬產生敬佩與信賴,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進而形成巨大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