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牛勢領導耍做的第10件事善於推功攬過(1 / 1)

推功攬過能保護下屬的自尊,有利於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是一個保護下屬、激勵士氣、減少內耗的好辦法。

在本書前麵的章節裏提到了魯肅的《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魯肅也看到了三分天下。不過,他認為不久的將來會是曹操、孫權與袁紹三巨頭平分天下。魯肅怎麼就沒看到劉備呢?因為《榻上策》的提出時間是公元200年,那時候劉備正被曹操殺得妻離子散而投靠袁紹呢。

袁紹的勢力一度威震中原,手下將才濟濟。田豐本是袁紹手下一個異常卓越的謀士,曾對官渡之戰的形勢作過準確的分析和判斷。但袁紹根本不聽田豐一次次的真知灼見,反而認為田豐是在眾人麵前敗壞自己的名聲,竟然把田豐囚禁下獄。官渡之戰慘遭大敗之後,袁紹因為怕田豐恥笑,居然將田豐殺了。

劉備則不同。官渡之戰剛結束,劉備率數萬人進攻許昌,結果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劉備領殘兵逃至漢江沿岸,處境十分狼狽,他對身邊將士說:"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謀君。今日身無立錐之地,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諸將聞聽此言,怨氣頓然消釋,並瞬間轉化為同仇敵愾之激情。

劉備推功攬過,責己之咎,因而三分天下得其一。袁紹剛愎自用,推過攬功,以至於眾叛親離,終為曹操所滅。這就是兩人在領導藝術上的天壤之別。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菜根譚》上的這一句話可以說是領導者為什麼應該推功攬過的理論基礎。

一個領導霸占了太多的功勞,就容易招致同僚的嫉妒與下屬的不滿,要分給別人一些,才能到達上下和諧相處;同樣的,錯誤也不能全往他人身上推,自己也要分擔一點。推功攬過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工作方法,一種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方法。一個善於推功攬過的領導必定是厚德載物、雅量容人、能屈能伸的牛勢領導。

在推功方麵,周恩來為領導者做出了榜樣。眾所周知,總理是"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同誌曾多次要用紀錄片、故事片等形式反映和歌頌這一光輝史績,但都因總理不同意而取消了計劃。1959年,軍事博物館正式展櫥前,總理去審查,當講解員介紹"八一"南昌起義是在周恩來同誌領導下舉行的時候,總理立刻打斷說:

"怎麼是我領導的呢?是黨派我去的嘛,是黨的領導!"他嚴肅地要求把解說詞改過來。周恩來在功勞麵前的謙讓,不僅沒有降低人們對他的崇敬之情,反而增添了他人格的光輝。

在攬過方麵,鬆下幸之助則值得領導者學習。有一次,一位下屬因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貨款難以收回。鬆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下屬。氣消之後,他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因為那筆貨款發放單上自己也簽了字,下屬隻是沒把好審核關而已。既然自己也應負一定的責任,就不應該那麼嚴厲地批評下屬了。想通之後,他馬上打電話給那位下屬,誠懇地道歉。恰巧那天那位下屬喬遷新居,鬆下幸之助便登門祝賀,還親自為下屬搬家具,忙得滿頭大汗,令下屬深受感動。這還不算,一年後的這一天,這位下屬又收到了鬆下幸之助的一張明信片,並在上麵留下了一行親筆字:讓我們忘掉那可惡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來。看了鬆下幸之助的親筆信,該下屬感動得熱淚盈眶。從此以後,他再也沒犯過錯,對公司也忠心耿耿。

為什麼要推功?因為沒有下屬的齊心協力,領導者一個人唱獨角戲是幹不成什麼事情的;為什麼要攬過?因為下屬的工作沒做好,領導者也不可能一點兒關係沒有。所以,推功攬過不是領導者的高姿態,而是對領導者的起碼要求。

領導者的職責是"用人以治事",但幹事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有順利有曲折,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不要爭功,把功勞、成績讓位他人;失敗了,不要推過於人,要反思自己的過錯。

關鍵時刻的推功攬過,不僅能保護下屬的自尊,還有利於在下屬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更能促使下屬在今後的工作中真正放開手腳,發揮最大潛能,成就更大事業。所以,推功攬過是一個保護下屬、激勵士氣、減少內耗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