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11件事學習,學習,再學習(1 / 1)

通過學習,可以獲得知識、明白事理、訓練思維、分享經驗……學習是領導者增長學識的一條重要又方便的途徑。

美國著名政治家帕金斯在30歲時被任命為芝加哥大學校長,當時有很多人懷疑他的能力,認為他太年輕,可能勝任不了大學校長的職位,他知道後隻說了一句:"一個30歲的人所知道的是那麼少,需要學習的地方是那麼的多。"就這短短一句話,表明了他謙虛的態度與學習的決心,這使得那些原來懷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

領導者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因為學習能使人進步,通過學習,可以獲得專業技術知識,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訓練思維能力,還能分享他人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總之,學習是領導者增長學識的一條重要又方便的途徑。有個叫尼勃遜的外國社會學家就發現,百年來活躍於世界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都是善於利用閑暇時間去學習的。

公元967年,即宋太祖的乾德五年,有一天,君臣幾個人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宰相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當時,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趙匡胤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身為宰相,卻不學無術,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麵前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洋相,趙匡胤。實在壓不住心頭的怒火,拿起禦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趙匡胤還一邊罵:"你這不學無術的家夥!"

從此,趙普開始發奮讀書。每次回到家,就關起門來打開箱子,拿出一部書,仔細閱讀,等第二天處理政務,便得心應手。家人習以為常,卻不知道他讀的是什麼書。

趙匡胤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當宰相不適合。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隻讀一部《論語》,我是不相信的。"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裏麵隻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了天下。

讀書、學習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對領導者來說,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能成為"千古一帝",深層次的原因恐怕就是他的求知欲望與勤奮治學。他不愛美人愛讀書,五更就起床苦讀,夜裏讀書也常常熬夜。不僅使那諸多的庸碌懶惰的明朝皇帝黯然失色,也使那些專為科舉考試而讀聖賢書的漢族士人相形見絀。多年的苦讀精修,不斷完善了康熙的治國思想。

杜魯門沒有讀過大學,但他有一個好習慣,就是多年以來從未問斷過學習。長年累月的學習讓杜魯門獲取了廣博的知識,使他能帶領美國順利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並使這個國家很快進入戰後繁榮。杜魯門認為"懂得讀書是成為一流領導人的基礎",他的信條就是:"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一名領袖,然而每一位領袖都必須是讀書人。"

曾國藩認為學習的功用有兩個,一是通過讀書來增強學識,獲取專長,以便在社會上謀求必要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是今天常說的"讀書使人進步";二是通過讀書修身養性,澡雪精神,使道德達到至美至善之境界。曾國藩把讀書的這兩個目的總結為"進德修業"。

多學習、多讀書、讀好書,能讓人靜心、淡泊、明智。書讀多了,知識多了,境界就會相應提高,凡事看得開、想得開,心胸寬闊,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權力觀、地位觀、政績觀、名利觀……一句話,讀書能讓領導者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多學習、多讀書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就是能治病養生。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重,特別是對於領導者,工作上事無巨細的勞累、官場上爾虞我詐的爭鬥,會讓人心理上緊張、精神上壓抑,產生沮喪、苦悶、焦躁不安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會影響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繼而發生各種病變。而讀書可以化解抑鬱、煩惱和躁怒,恢複恬靜樂觀的心境,實現防病養生。

古人說:"其身不正,其令不從。"領導者是下屬的表率,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下屬產生重要的示範作用。一個不愛學習愛吃喝玩樂的領導周圍,一定擠滿了眾多市儈小人;而一個愛學習的領導周圍,一定團結著一群求知上進的下屬。

要做一個牛勢領導,就應該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終身學習的態度,對一切有利於推動和改進工作的新理念、新觀點、新知識和新方法永遠保持一種如饑似渴的學習精神。通過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修養品行,這樣才能不斷夯實自身領導力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