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司相處,不能不能幹,否則就得不到欣賞;也不能太能幹,鋒芒太露不僅功高震主,而且還容易引起同僚的嫉妒。
做下屬的,最忌諱的是自以為是,不將領導放在眼裏,凡是以這種態度對待上司的,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在過去,一個主子打下江山之後,就會對手下的虎將功臣大開殺戒,就是因為他們的才幹成了皇帝的心病,所以才會出現"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事情。隻有極少數懂得韜光養晦者,如張良、劉伯溫,才能做到全身而退。
嶽飛也是死在威脅皇權的這種可能性上。他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宋朝基本政策導向是抑製武將,二是他的上司高宗趙構缺乏自信、性格軟弱。而嶽飛呢?他是能人又是牛人,讓上司不放心;他是能人又是名人,讓上司不開心;他是能人又是直人,讓上司不省心;他是能人又是賢人,讓上司不安心。最要命的是,他是能人又是強人,不會揣摩上司意圖,喜歡自行其是,這怎麼能讓肚量狹小的趙構放心呢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這是人性的弱點。上司也是人,也不願意被別人比下去。一旦你的能力、業績超過了上司,這對你來說不僅絕不是好事情,甚而還可能產生致命後果。
隋代薛道衡,13歲即能講《左氏春秋傳》,隋文帝時做內史侍郎,隋煬帝時任潘州刺史。隋煬帝自以為文才甚高,不想讓眾人超過自己。而薛道衡呢?他自負有才,不把皇上看在眼裏。結果隋煬帝便找了個借口將薛道衡處以絞刑。
現在的鋒芒畢露雖然不會招來殺身之禍,但也可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與上司相處是很左右為難的,你不能不能幹,否則就得不到欣賞;你也不能太能幹,鋒芒太露不僅功高震主,而且還容易引起同僚的嫉妒。雖然取得了暫時的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所以,牛勢領導在上司麵前不能太牛皮哄哄的,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另一個則是蘇軍大本營的總參謀長華西裏也夫斯基。斯大林在晚年逐漸變得獨裁,"惟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世界上有人比他更高明,更難以接受下屬的不同意見。
在二戰期間,斯大林的這種過分的"自我尊嚴"曾使紅軍大吃苦頭,遭受到本可避免的巨大損失和重創。提出正確建議的朱可夫一度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趕出了大本營,但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華西裏也夫斯基,他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的作戰計劃,從而發揮著傑出作用。
華西裏也夫斯基的進言妙招之一便是潛移默化地在休息中施加影響。
在斯大林的辦公室裏,華西裏也夫斯基喜歡同斯大林談天說地地"閑聊",並且往往還會"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非鄭重其事地大談特談,講的也不是頭頭是道。但奇妙的是,等華西裏也夫斯基走後,斯大林往往會想到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宣布這一計劃。大家都紛紛稱讚斯大林的深謀遠慮,但隻有斯大林和華西裏也夫斯基心裏最清楚誰是真正的發起者。正是在這些閑聊中,華西裏也夫斯基用自己的思想啟發了斯大林,以至於斯大林本人也認為這些好主意正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但不管怎樣,從效果上看,華西裏也夫斯基達到了他的目的。使他的建議能夠被斯大林所采納,並成為斯大林最為倚重的人之一。
隨著現實競爭的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上司的重要性。
從大的方麵上看,上司能直接決定著你的事業、前途甚至命運;從小的方麵上看,上司對你的態度還會影響到你的喜怒哀樂。所以,想要工作更好地開展、實現更大的人生理想,就必須謹慎與上司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