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組織中,要想提高領導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取得工作業績,最起碼的前提就是領導班子要團結。
班子團結與否從來都是一個團隊很要命的一個話題。大到中央政府,小到一個學校,"班子團結"是搞好工作的關鍵。這個話題時常被上麵的領導放在嘴邊,也是上級部門考察下級部門的一個重要指標,可見班子團結是多麼重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無論是機關、軍隊,或學校、企業,在任何一個組織中,要想提高領導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取得工作業績,最起碼的前提就是領導班子要團結。要達到班子團結,需要班子成員之間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欣賞,這樣才能產生堅強的領導力量。
劉伯承與鄧小平,他們在戰場上配合默契,得心應手,在工作中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帶出了一支英勇善戰的劉鄧大軍。
在劉鄧手下工作過的同誌都知道,劉鄧二人緊密配合,通力合作。隻要鄧小平表過態的事情,你去問劉伯承,劉伯承一定說:"按鄧政委講的辦。"同樣,凡是劉伯承說過了話,再去請示鄧小平,鄧小平也必定說:"照劉師長講的辦。"好多劉鄧的下屬都記得劉伯承常說的一句話:"政委說了,就是決定,立即執行。"劉鄧不僅是工作上的好搭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互相關心、互相牽掛的好戰友。鄧小平常常提醒工作人員:師長年紀較大,視力也弱,大家要特別注意,小事多找我和參謀長,大事才找師長決策。為了照顧劉伯承的身體,鄧小平總是把許多組織實施、起草報告、簽發電報等任務擔當起來,盡量減輕劉伯承的體力負擔。有一次,部隊經過黃泛區,天上有敵機轟炸,腳下是沒膝深的爛泥,行走十分困難,鄧小平就攙著劉伯承,一直走完了幾十裏的路程。
同樣,劉伯承對鄧小平也像親兄弟那樣愛護著。在挺進大別山分兵時,劉伯承把警衛團給鄧小平留下,自已隻帶了一個警衛排。鄧小平則緊緊握著楊勇的手囑托:"劉司令員交給你了,你一定要確保他的安全。"1942年3月,鄧小平去太嶽、中條山檢查工作。臨行之際,劉伯承送了一程又一程。送走鄧小平之後,他立即對參謀長李達說:"現在敵人掃蕩很頻繁。我們對鄧政委的安全一定要保證。你立刻通知鄧政委要路過的幾個地方,叫他們把接送情況在當天電告師部。"就是這樣,劉伯承仍然每天都到值班室詢問鄧小平的行蹤。
在劉鄧合作的13年中,兩人一個是軍事主官,一個是政治主官,他們精誠團結、配合默契,帶出了氣衝鬥牛的一二九師和第二野戰軍,創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一個又一個奇跡與勝利。難怪有人說,在"劉鄧"之間是很難添上一個頓號的。
對於一個領導班子來說,團結才有凝聚力、才有戰鬥力。一個團隊要於事業,不能光靠一把手唱獨角戲,必須靠班子成員的齊心協力才能共襄盛舉。如果團結搞不好,就會互相猜忌,互相扯皮,甚至陽奉陰違,互相掣肘,一把手就算再牛,能力也會在相互扯皮中抵消,本事也會在勾心鬥角中耗盡。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牛勢的領導者不應該一騎絕塵,而是帶領班子這駕馬車所向披靡。如果班長帶班能力強,班子成員心情舒暢,輕裝上陣,每個人都有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會產生1 1大於2的效果,形成整體合力和綜合優勢,講話有人聽、做事有權威,什麼壓力都可以化解,什麼難題都可以解決。
一把手要帶出一個團結的班子,具體方法很多,但總的原則就是"抓大放小",所謂"大",一是在堅持原則這個大事上不糊塗,按照規矩辦,不能為了表麵的和諧而喪失原則去妥協;二是自身要大度、大量、大氣,將權力、利益看輕點兒,工作上不越俎代庖,還要聽得進去批評,能容人容事等。所謂"小",就是對班子成員不耍小心眼、不打小算盤、不聽小報告、不搞小動作、不拉小幫派……如此"抓大放小",就肯定能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團結起班子成員,帶領下屬幹成一番事業。
團結是班子的生命,團結出戰鬥力、凝聚力,也出政績、出人才。因此,一把手與班子成員以及班子成員之間要做到互相關照、互相支持,多一份溝通,少一份猜疑;多一份諒解,少一份隔閡;多一些關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支持,少一些觀望,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維護班子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