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23件事會識人,善用人(1 / 2)

知人善任、用人得法,人才就會知恩圖報、群策群力,這是一個領導者締造豐功偉業的根基。

領導的職責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幹部。用人是領導者的基本功,想要成為一個牛勢領導必須會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認為自己能夠統一天下,並做到先前帝王們不能做到的事,即使西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臣服,原因有五條:過去的帝王常常妒忌賢才,而我卻喜歡有品德才能的人;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完美,我總是采用別人的長處,避開他的短處;我發現一個人才就敬重他,發現有缺點的人就憐憫他,使他們各得其所;明殺暗害有才能的人,曆代都有這種現象,我當皇帝以來,卻從未加害過一人。過去的帝王以中華為貴,以少數民族為賤,我獨不持這偏見,像愛漢人一樣愛少數民族,因此境外部落都歸順於大唐。不難看出,李世民所說的這五條中,前四條都是關於用人之道的。難怪李世民自己也感慨道:要想天下安定,必須會使用人才。

一個領導者即使再能幹,能力也是有限的,因為他不能將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完。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有這麼一個共性,就是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為自己所用。關於人才的重要性,有句話最為經典,就是得人者興,失人者亡"。這是自古以來所有成就事業的牛勢領導們都有所共識的一條真理。

在中國曆代的成功帝王裏,劉邦不但謀略最差,而且還是一個十足的無賴。他從小不太喜歡讀書,也不喜歡下地勞動,又不如哥哥會經營,還好酒色,騙吃騙喝是常事,所以被鄉親稱為流氓,被其父親訓斥為無賴。但劉邦有一項別人所不能企及的優點,那就是善於用人。

為劉邦打下江山的人才,除了張良、韓信、蕭何、陳平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提及的人:

殺狗為職業的樊噲,屢建戰功,救駕鴻門;沛縣尉馬車駕駛員夏侯嬰,能征善戰,曾救下太子劉盈和魯元公主;編席兼吹鼓手周勃,勇冠三軍,屢立戰功,在劉邦死後平定諸呂,安定了漢朝江山;山大王英布,先跟著項羽滅秦,後來叛楚歸漢,成為劉邦三大主將之一;酒鬼酈食其投靠劉邦以後,憑三寸不爛之舌,屢建奇功;落魄書生叔孫通在劉邦得天下後,製定朝儀,讓劉邦過足了皇帝癮……以及陸賈、隨何、魏無知、酈商、張蒼、婁敬等眾多來自三教九流的人才,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為劉邦流了汗,灑了血,出了力。正是由於劉邦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團隊優勢,因此他奪得天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領導者與下屬不同在哪裏呢?一般下屬以其能力強弱來衡量才幹,而領導者卻是以能否任用人才作為其能力的依據。領導成就事業的殺手鐧就是深諳用人之道。也就是說,除了領導者個人才能、品德等因素外,能不能選材、用才決定了他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領導者知人善任、用人得法,人才就會知恩圖報、群策群力,這是領導者締造豐功偉業的根基。

有關識人用人之道,概括起來有六大方法。

愛才有心領導者要把人才當做最重要、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去對待,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去愛護人才,劉備三顧茅廬請來孔明,蕭何月下苦追得到韓信,這些經典的尋才故事說明,人才能否求得,取決於領導者是否誠心愛才。愛才才能得才,有了人才,就能開創事業,大展宏圖。李嘉誠曾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