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說"凡事,勤則成,怠則廢",這話道出了一個管理精髓,那就是領導者要勤政,甘於做一個苦行者。
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曆史上難得的幾個太平盛世之一,史書記載當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在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社會裏,皇帝的素質決定國家的命運。在曆代開國皇帝中,隻有李世民一人受過良好係統的教育,出身也最為高貴。他胸襟開闊、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坐上皇帝寶座後,並沒有像曆史上大多數權力人物那樣,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來好好放鬆一下,利用手中的職權盡情享受榮華富貴。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於政事,一頭埋在公務裏,每天隻睡很少的時間,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討論國政,裁決案件和辦理公事,有時一連幾個小時也不肯停下來休息一下,以至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因此他能在當政期間創立了蓋世絕倫的文治武功。
一個領導者要安排下屬做事,不能事必躬親,但對於領導者該做的工作,還是應該勤奮、勤快。李世民在皇帝這個工作崗位上的工作,無疑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勤政是一個皇帝難得的好品質,是一個國家的幸事,李世民的勤政換來了貞觀之治,換來了國家的強盛與老百姓的富足。
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在其名著《明夷待訪錄》中說:"欲成為一位明君,除了自我犧牲之外別無他途,這實在是一項最不合算的職業。"此話可說一針見血地道破了當好一個君王的辛苦。事實也是這樣,凡是曆史上有作為的皇帝,無不是辛辛苦苦工作之人。
根據《明實錄》記載,朱元璋曾在短短八天之內,收到奏劄件,處理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看200份左右的報告,處理400件左右的事。就算朱元璋是天才,處理每件事情隻要花3分鍾,每天的高強度工作也要持續12小時以上,更不用說他還要出席朝會,接見大臣等。朱元璋操勞國事時,想起一事,就寫在紙條上,貼在身上,以至於他穿的衣裳往往貼滿了條子,就像渾身長滿了羽毛,雖然想起來那樣子有點滑稽,但他勤奮工作態度還是讓人肅然起敬。在他的後宮和殿堂的牆上,也都貼滿了條子,事情辦完後才取下。
同樣是開國君主,秦始皇每天閱讀的竹簡據說有幾百斤重,閱讀量相當於今天的幾本書,也許隻有拿出高三學生為高考衝刺的精神,才能將這些奏章草草瀏覽一遍。高三學生隻是熬一年,而皇帝一熬就是幾十年,一直熬到死。
根據《漢書》記載,東方朔有一次上書漢武帝,一次就用手推車推了一大車竹簡。估計折合現在的一大本教科書。東方朔還隻是一個待詔,朝廷裏這樣的官員不下百人,隻按每人每年平均上一個這樣的奏章,也可以想象漢武帝的工作量有多大。
千古一帝的清康熙皇帝,從16歲開始"禦門聽政",就是每天一大早將文武官員召集到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處理政事。
這讓很多大臣都跟不上步伐,老臣更無法適應。有人勸康熙改為兩三天一次,以便君臣都能有所休息,康熙立即批駁道:"致治之道,務在精勤!"他還這樣說過:"臣下在朝,願仕則仕,願去則去,可以告老引退,含飴弄孫,悠然自得。然而人君者則不可,終其一生,不得‘片刻休息,直至死前亦然。"康熙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為政精勤,自強不息,所以才能征服四境之內的敵手,擴展了清朝的疆土,完成了繼續創業的偉業,使他博得了後世的普遍讚譽。
當然也有勤政而毫無作為的皇帝,比如亡國之君崇禎。史學家分析,崇禎是我國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到2小時。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角長出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但崇禎亡國的本質原因是明朝已病人膏肓,無可救藥,何況崇禎在位期間,水、旱、蝗災連年不斷,後期又有鼠疫流行,這樣一個爛攤子,幸虧有崇禎的勤政,否則早就支持不下去了。還是一些有識之士看清楚了明朝滅亡的始作俑者是誰,就是那30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朱翊鈞。
領導者的牛勢就是隻是動動口,指揮別人做事。領導者也有自己要做的事,工作也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所謂上行下效,如果一個當官的整天不見人影,那麼在下屬中就多少會出現"小貓不在家,老鼠也放假"的情況,就不會那麼踏踏實實地幹工作。
朱元璋說過"人君日理萬機,怠心一生,則庶務壅滯,民無所賴,貽患不可勝言"、"凡事,勤則成,怠則廢",這幾句話道出了一個管理精髓,那就是領導者要勤政,甘於做一個苦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