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41件事用人之力,成己之業(1 / 1)

人才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領導者能識才、能招才、能留才、能用才,就肯定能享受到事業成功的樂趣與自豪"舉賢薦才,為政之要",在我們的祖先眼裏,為什麼將用人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事情呢?因為任何一個團隊的領導,不是靠他單槍匹馬能幹成大事業的,都是依靠眾多人才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與名聲。比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等,唐太宗用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朱元璋用劉基、宋濂、朱升等,類似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曆史的經驗告訴現在的領導者,務必要把發現人才、舉薦人才、用好人才作為推動事業發展的第一要務。

漢武帝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國家大事憂心忡忡,他向太子太傅衛綰請教治國之道:"北方匈奴氣焰囂張,怎麼辦?"衛綰回答:

"得人!"劉徹再問:"晁錯七國之亂後,國家仍有內憂,又該怎麼辦?"衛綰回答還是:"得人!"太子又問:"民生凋敝,怎求殷實富裕?"衛綰回答依然是:"得人!"這番問答讓劉徹刻骨銘心,因此他即位後,大膽改革用人製度,使得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等方麵的人才,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經學家董仲舒,大政治家主父僵,大史學家司馬遷,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大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大農學家趙過,大探險家、外交家張騫以及卜式、桑弘羊、金日單、公孫弘、韓安國、鄭當時、蘇武、霍光等。正是有了這些人才的鼎力相助,才有了曆史上鼎鼎大名、牛氣衝天的漢武大帝。

古往今來,強調領導者用人重要性的多不勝數。鋼鐵大王卡耐基曾經親自預先寫好自己的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拿破侖說:"我需要某個人才時,即使為了去求他而喪失個人尊嚴也在所不辭,或許,我會拍他的馬屁也說不定。"斯大林曾指出:"人才、幹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資本中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毛澤東說:"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鬥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幹部,是不能完成其曆史任務的。"就連著名的包青天包拯都曾經反複對皇帝講"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並這樣闡述:一些聰明的君王所以能端坐在龍廷之上,垂拱而治,就在於能知人、能任人,使他們各得其所,發揮作用。王者的任務是統治天下,而不是包辦一切。隻要帝王能裏外各得其人,協心共濟,不用費多大勁,就可以治理好國家。

這些名人名言說明了一個道理:領導者成功的基礎是用人的成功,管理工作能否圓滿完成,關鍵因素就在於人。要成為一個牛勢領導,首要任務就是選用合適的人,讓其做合適的事。隻有善於彙聚眾人的智慧,把各種各樣的人用好,人盡其才,各盡其能,領導者的事業才可望興旺發達。

伊尹是商湯的開國大臣,他幫助商湯打敗了暴君夏桀。

建立了商朝。他原本叫阿衡,是有萃氏家的奴隸,精於烹調之術,被後世的廚師奉為祖師爺。當初有萃氏把女兒嫁給商湯時,伊尹作為陪嫁的奴隸到商湯府中做廚子。一次上菜時,商湯偶然問起他有關烹調的事,伊尹侃侃而談,後來不知不覺把話題滑向治國之道:"做菜不能太成,也不能太淡,隻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處,菜吃起來才有味道。治理國家和做菜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透徹又精辟的論述讓商湯越聽越奇。

當伊尹講到王道與霸道同文火與爆炒的異同時,商湯感慨不已:"治理國家的人才,我卻讓他燒菜做飯!"於是毅然決定把國家政事交給伊尹管理。

此後,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內政上,寬以待民,輕刑薄賦,發展農耕,籠絡人心,積聚財力;外交上,同鄰國修好,對夏桀的暴行進行揭露,展開政治圍攻。一方麵對夏朝加送貢賦,偽裝恭順,麻痹夏王;另一方麵多次派伊尹到夏朝了解情況,掌握了"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社會狀況,同時在軍事上相繼對夏的屬國進行征討兼並,完成對夏的孤立和包圍。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看時機成熟了,便聯合各諸侯興師伐夏,終於推翻了夏桀的統治,使四百多年的夏朝毀於一旦。各諸侯推舉商湯為天子,建立了商朝。

商湯用對一個廚子出身的伊尹,就得到了600年的商朝江山,說明"得人才者得天下"絕非虛言,這也是通用於古今、貫穿在中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可以適用於幹任何事業。比如打仗、比如辦學、比如做企業……人才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領導者能識才、能招才、能留才、能用才,就肯定能享受到事業成功的樂趣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