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成功,在於用人;用人之先,在於識人。領導者要有正確識人鑒人的本事,為自己的事業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
軍隊裏的元帥和將領是不會親自衝鋒陷陣的,而是運籌帷幄、調兵遣將;企業家也不會親自去搞研發、跑推銷的,而是找到合適的人來做這些事;所有的領導都是一樣,工作上沒有必要事必躬親,需要做的就是會使用人才。
而使用人才的前提就是識別人才,所謂知人善任,領導者隻有知曉了某個人是不是人才、是哪方麵的人才,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一位商界著名人物的經驗之談就是:"我的成功得益於鑒別人才的眼力。這種眼力使得我能把每一個職員都安排到恰當的位置上,並且從來沒有出過差錯。"古往今來,成功的領導者在識人方麵好像都有著天賦一般。
周亞夫是漢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官至丞相,對漢景帝忠心耿耿。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給他準備了一塊大肉,沒有切開,也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很不高興,就向內侍官員要了雙筷子。漢景帝笑著說:"丞相,我賞你這麼大塊肉吃,你還不滿足嗎?還向內侍要筷子,很講究啊!"周亞夫聞言,急忙跪下謝罪。漢景帝說:"既然丞相不習慣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結束。"周亞夫隻能告退,但心裏很鬱悶,不知道漢景帝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原來漢景帝是在考驗周亞夫是不是輔佐太子的理想人選。但漢景帝很遺憾,他歎息到:"周亞夫連我對他的不禮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輕氣盛呢?"景帝認為,周亞夫應把賞他的肉用手拿著吃下去,才是一個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而要筷子是非分的做法。依此推斷,周亞夫如果輔佐太子,肯定會生出些非分的要求。於是,漢景帝放棄了讓周亞夫做太子輔政大臣的打算。
事業成功,在於用人;用人之先,在於識人。對於這個道理,相信很多領導人都還是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但是,鑒別人才的眼力並非人人都有。許多幹大事而失敗的人,原因也往往是因為他們缺乏識別人才的眼力,要麼將老虎當病貓,放走了人才;要麼將烏鴉當鳳凰,重用了庸才。
北宋的著名文人劉幾幾次殿試都可以取得第一,但由於喜歡出一些奇言怪語,令主考官歐陽修非常討厭,因而幾次都落選。數年後,又是殿試,歐陽修對一文章大加讚賞,取為第一。但後來才發現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劉幾。大文豪歐陽修一時間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宰相張浚是南宋著名的抗金統帥之一,但在用人上,他認為秦檜"議論剛正,麵目嚴冷,必不肯為非",甚至肯定秦檜是"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人才",於是竭力推薦,結果成為千古笑談。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人才的個性、能力、性格也是千差萬別的。正所謂千人千麵,千人千心,如果識人不準,把工作交給不負責任或能力不夠的人去做,必然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若是把好人當成壞人,或是把壞人當成好人,都會給事業帶來不小的損失。所以,如何分析人、識別人、判斷人,是一門複雜的學問。
韓信在項羽手下一文不名,到了劉邦手下,就成了統兵百萬的大將。郭嘉,許攸原都在袁紹手下,袁紹不會用,後到了曹操手下都成了棟梁之材。這些說明了什麼?說明人才是有的,關鍵看領導者能不能看得見,會不會看走眼。
曾國藩善於觀人,敢於用賢是出了名的。他識別江忠源、劉銘傳算得上是識人中的經典之作。但就是曾國藩這樣識人的頂尖高手,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湘軍攻陷南京後,有一個人去拜訪曾國藩,高談時事,有理有據,擲地有聲。曾國藩心中大意,認為又是老天派了一個絕世之才送給他。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曾國藩就暫時讓他督造船炮,結果後來這人挾千金而逃,原來不過是一個貪財的騙子而已。
人海茫茫,世事變幻,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很難,不然怎麼有"畫虎畫皮難化畫骨,知人知麵難知心"一說?還有一說,就是人才猶如冰山,水麵上僅30%,水麵下達70%。一個領導者能看見人才的皮毛不算本事,要準確識別人才的心性、才能,那才叫本事。
識人之道,博大精深。作為領導者,既要意識到人才是幹事業最寶貴的資源,更要學會正確識人鑒人,為自己成就大事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有句話說得最實在——可以不識字,不可不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