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如果能做到求賢若渴、愛才如命,再加上行之有效的識人方法,群賢畢至就不會是奢望。
"得人才者得天下",要成為牛勢領導者,想讓自己的業績高於他人的業績,讓自己的團隊勝過他人的團隊,就必須廣納賢才,能識才、善用才、可留才、會教才等,但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愛才之心。曆史上明君賢相都是求賢若渴的。
史書上記載,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周公為了治國安邦,廣招天下賢士,一聽說有人求見,哪怕是在吃飯,也要馬上吐出口中的食物去召見;哪怕正在洗頭,也要立即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去召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感動了天下的高人,使得人才紛紛歸順於周朝。
曹操為羅致人才,先後三次發布求賢令,要求各級官吏要不拘微賤,不拘品行,勿廢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統統推薦上來。
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是其他諸侯所沒有的,所以曹操最終戰勝了他們。沒能戰勝的劉備與孫權也是會用人的賢主,所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
李世民執政的時候,可謂人才濟濟,文有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武有李靖、程咬金、尉遲敬德等。可李世民還是"貪得無厭",一再地命令宰相封德彝薦舉人才,封德彝委屈萬狀地說:"不是我不努力,實在是今世沒有人才。"李世民馬上反駁他:
"你說的什麼屁話?每個時代都會有傑出的人才,難道古代那些明君是在其他朝代借的人才嗎?"說得封彝德啞口無言曾國藩也是如此,他對人才的尋訪有那種"鷹獵取食物"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無論是辦團練之初,還是人困兵危的時候,還是權給四省、位列三公之時,始終把網羅人才視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義,並認為得賢才是人生一件快事。
領導之道,用人第一。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還不夠,還應該有容才之量。既然是人才,必然對自己的觀點、見解、閱曆及才能充滿信心,未免有點兒桀驁不馴,不會輕易附和領導的意見;既然是人才,由於忙於求知做事,自然沒時間和精力去拉關係、拍馬屁,有的甚至不懂人情世故,有的不知社交禮儀,甚至有時會不顧領導情麵,不分場合地點直言不諱。能容納人才的這些"狂妄"與"傲氣",才是真正愛才的領導。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為了請到台塑集團的首席顧問丁瑞鐵,先後五顧"茅廬",愛才之心,時人有目共睹。丁瑞鐵在台灣金融界頗有地位,台化公司成立前夕,資金短缺,經人介紹,王永慶認識了丁瑞鐵。其時,丁是大同公司的協理,因而婉言謝絕了王永慶邀他加盟台塑的好意。但王永慶深知人才難得,所以幾次碰釘子之後,仍未放棄,先後五次盛情邀請丁瑞鐵。最後,丁深感其情,終於答應到台塑效力。丁也沒有辜負王永慶的厚望,赴任後就創下了民營企業直接向國外取得長期低息貸款的先例,台塑所需的資金就此解決,台塑由此得以騰飛。
態度決定一切,態度勝於能力,領導者在識人上也是這樣的。首先要有心誠意摯的愛才態度,做到求賢若渴、愛才如命,如果再加上行之有效的識人方法,群賢畢至就不會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