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55件事寧用愚人,不用小人(1 / 1)

在"德"與"才"不能兼得的時候,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可用愚人,支配他幹活;也不用小人,讓自己惶惶不可終日。

任何領導者在識才、用才、選才的時候,都希望自己選擇的人能夠是德才兼備之人,畢竟誰都想"魚和熊掌"兼得。但萬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領導者該何去何從、如何決斷呢?對此,宋代的司馬光回答得很幹脆:寧用愚人,不用小人。

司馬光是這樣解釋的: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時,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來輔助自己,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為什麼呢?因為君子持有才幹來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幹來做惡事。持有才幹做善事,能無善不為;而憑借才幹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製服它。而小人的心機足以使他的陰謀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從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餘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太多了。

事實也是這樣。像李世民這樣的一代明君,也在這方麵有過教訓。在唐太宗晚年,因為偏聽偏信,誤用了才氣有餘、德性不足的兵部尚書侯君集。侯君集帶兵攻破高昌時,私取了無數的金銀珠寶。唐太宗卻認為他戰功卓著,繼續加以重用。最後,侯君集終於走上了與太子勾結謀反的道路。唐太宗吞下這枚苦果後,則元氣大傷。

老子說:"太尚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是將道德放在事功的前麵的。唐代魏征說:"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後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隻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幹,為害極大。"諸葛亮總結東漢和西漢興亡的經驗和教訓時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1940年,陳雲在起草的《關於幹部工作的若幹問題》中指出了任用幹部的標準,即"德才並重,以德為主"。

為什麼道德要重於才幹呢?有人做了這樣形象的比喻。"德"好匕方向盤,"才"猶如發動機。無德之才,猶如失去方向盤的汽車,會誤入歧途,而發動機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翻開曆史看看就知道,多少領導者就是毀在這種有"才"而無"德"的小人手裏。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寧可用愚人,支配他幹活,也不用小人,讓領導者惶惶不可終日。

日本西武集團就有這樣一個用人觀點:不用聰明人。他們通過多年的用人實踐,總結出了聰明人常見的幾種毛病。第一,聰明人看不起身邊的人。這樣會造成員工的不安情緒,從而破壞員工信心,降低整體效率。第二,聰明人的欲望較常人強烈,而榮譽、地位、利益時常會腐蝕一個人的內心,這就常常會在群體中造成矛盾,破壞團結。

第三,聰明人的野心是常人的十倍甚至百倍。一旦掌權,很可能私心超良心,開始為自己的權力欲找出路,不僅會壓製別人工作,還可能以權謀私。西武集團這套獨特用人方法實際上就是"德先於才"的翻版。

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有德有才這種聖人級別的人才,這種人肯定不會辜負領導的希望。有德無才者,雖無才但有德,所以不會造成危害,可以小用。無德又無才者,這類人盡管無德,但是無才,也不會造成危害,可以讓他於一些簡單、機械的工作。惟獨對有才無德的小人,領導者如臨大敵,此類人危害極大,要將其堅決開除或者不用。在封建社會,統治者對這類人要麼封殺不用,要麼幹脆殺頭,目的就是不讓其危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