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辨別一個人的忠奸比辨別才能要困難得多。據《資治通鑒》記載,安祿山體肥,有三百多斤重,大腹便便垂至膝關節,走路時要左右仆人扶持才能邁動步子。有一次,唐玄宗問安祿山的肚子怎麼那樣大?安祿山回答:"裏麵沒有別的,全部裝的是對您的忠心。"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那隻是一肚子壞水而已。
到底有沒有辨別一個下屬忠誠與否的方法呢?還是有的,那就是在實踐中去考察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而且還必須是長期地、全麵地、細致人微地去考察。"知子莫若父"就是這個道理。前麵介紹的中國古代的種種識別人才的方法,也都是從實踐中去考察人的,很值得領導者去學習、借鑒。
戰國時,有一次秦軍借道韓、魏攻打齊國。齊威王派將軍匡章率兵迎戰,兩軍交錯紮營。開戰之前,雙方使者來來往往。匡章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徽章,混到秦軍中侍機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有人趁機向威王打小報告,說匡章可能要帶兵降秦,威王聽了置之不理。一會兒,前線又傳來匡章可能降秦的謠言,威王仍不理睬。時過不久,從前線傳來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很吃驚,問威王為什麼對匡章的忠誠如此自信,威王說:"這從匡章平時的表現中就可以判斷出來。"原來,匡章母親因某種原因被其父殺死埋在馬棧之下。
威王任匡章為將時,其父已死。威王曾許諾,他打了勝仗,就為其母改葬,但被匡章拒絕,理由是生前父親未做此吩咐。他說:"不得父之命而葬母,是欺死父也。"這使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的了解。一個人連死去的父親都不會欺騙,難道還會騙活生生的君主嗎?所以,盡管謠言四起,威王始終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取得了勝利。
牛勢領導最引以為豪的事情就是擁有一批鐵骨錚錚、忠心耿耿的下屬。他們對領導的事業赤膽忠心,恪盡職守;對領導者本人忠肝義膽,堅決服從。領導者如果遇到了麻煩,哪怕是危機重重,哪怕是命懸一線,但有了下屬的忠貞不渝,常常會創造出死裏逃生的奇跡。由此可見,準確辨別下屬的忠誠與否、刻意培養下屬的忠誠度,永遠是用人中最緊要的事情。
但管理工作千頭萬緒。要管人、管事、管錢、管物……如何才能提綱挈領地做好管理工作呢?那就是先管好人,因為物、財、事都是人在管理,人也要由人來管理。能將下屬管理得心服口服,能將團隊管理得生機勃勃,就是一個牛勢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