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逆向思考:成功是失敗之母(1 / 3)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水流每一次衝破艱難險阻獲得成功,都沒有可以複製的所謂成功經驗,因為每次遭遇的阻礙都不會與前次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了水從不把一時一事的成功看作常態的經驗,所以才能無往而不勝。《孫子兵法》所說的“兵無常勢”,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所謂知變則勝,守常必敗。亞洲著名企業家郭鶴年有條“郭氏定理”,即:當一個人獲得成功之後,就很容易自滿並失去方向,逐漸浮現出許多不切實際的擴張想法,成功引起更大的貪婪和野心,都會使集團和公司毀於一旦。他認為,商場如戰場,商場無常勝將軍,但許多失利者,並不是被對手擠垮的,而是被自己的成功衝昏頭腦,以致敗下陣來的。因此,成功的創新文化建設必須培育員工的危機意識,要避免讓成功成為失敗之母。

(一)肥美火雞的命運

在西方每年的聖誕晚宴上,肥美的火雞總是不可或缺的佳肴。但對火雞來說,它也總是逃脫不了定勢思維的悲劇命運。在每年年初的時候,主人會把火雞安置到一個寬大的籠子裏飼養。在籠子的一麵,有一個小口可供火雞的腦袋自由出入。每天到了一定時刻,火雞總會聽到主人敲盤子的聲音。剛開始,火雞並不曉得這是怎麼回事,隻是好奇地伸出頭來探個究竟。時間一長,火雞便發覺,原來這裏有個竅門:隻要盤子一響,好吃的美味就讓它伸頭可得,而且主人也從不會讓它失望。聖誕將至,食物也愈加豐盛,火雞陶醉在自己精明的判斷之中。可是,就在聖誕節的前夜,悲劇發生了。盤子的響聲如往常一樣悅耳動聽,火雞伸出頭去,卻發現原本盛放食物的盤子空空如也。原來,主人這次並沒有給它準備什麼美味食物,而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尖刀。當它還在疑惑不解的時候,它的腦袋已然伴隨寒光一閃落在了地上。成功的判斷曾經給它帶來過成百上千次的美味,但是,當它被定勢思維欺騙的時候,卻陷入了致命的悲劇當中。毫無疑問,肥美的火雞最終都不可能逃脫其被宰殺的命運。

但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在其取得成功或輝煌的時候,是否可以避免失敗的命運呢?解放初期的一次毛澤東和周穀城的談話,很值得我們回味。毛澤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周穀城回答:“成功也是失敗之母。”毛澤東思索了一下,說:“你說得好。”其實,“成功是失敗之母”,也是毛澤東非常憂慮的。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後的第10天,全會新聞公報由新華社向全國播發的當天,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共中央五大書記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乘坐11輛吉普車和10輛美製十輪大卡車,浩浩蕩蕩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在進行出發的準備工作時,毛澤東就對周圍的人說:同誌們,我們就要進北平了。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臨行前夜,毛澤東隻睡了四五個小時。他興奮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不睡覺也高興啊。今天是進京‘趕考’嘛,進京‘趕考’去,精神不好怎麼行呀?”周恩來笑著接過話題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熟諳曆史的毛澤東對古往今來、興衰成敗的曆史經驗教訓,特別是對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占領北京,取得政權後,居功自傲,貪圖安逸,結果導致失敗的曆史教訓,格外重視。為了不重蹈勝利後因驕傲而亡的曆史覆轍,毛澤東向全黨敲響警鍾,提出“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回顧曆史,我們深深感到毛澤東是睿智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央要求全黨牢記“兩個務必”,居安思危,更是明智的。

管理國家如此,管理企業亦是如此。日本八百伴創始人和田一夫告誡說,當一個公司到達最頂峰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這時,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會有種自豪感,從而缺乏危機感,大家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努力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必然危機四伏。所以,粉飾太平的做法萬萬要不得,成功其實就是最大的危機。

SAYBoT公司CEo潘鵬凱博士曾談起他第一次與數字化大師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一段對話。潘鵬凱說,那次見麵是在一個雞尾酒會上,因為初來乍到,沒什麼問題敢問,就跟他說:“龐帝教授,你非常成功。”可是,這句話還沒講完,龐帝就說:成功不是一個好的詞語,成功是失敗之母。潘鵬凱當時就傻掉了,本來是想拍拍馬屁,套個近乎。龐帝後來給他解釋:你一旦覺得自己成功,你就開始懶惰了,驕傲了,自以為是了,馬上自我為中心膨脹起來了,然後接下來就是失敗。他說成功不是一個好的詞語,成就還可以,achievement。有成就是不錯的,做了一些事情對大家有幫助、有益處。潘鵬凱說:“我現在對我的同學朋友講,很少用成功,而用成就、成績,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成功。”

北京大學王選教授也告誡我們,要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他說,從小時候起,我們就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教育。典型的例子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革命,麵對六次武裝起義的失敗而不氣餒,最後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科技發展方麵的榜樣則是愛迪生,為了尋找合適的燈絲,反複試驗並失敗了1000多次,但鍥而不舍,終於發明了鎢絲燈泡。在探索科學原理和從事重大技術突破的過程中始終充滿風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至理名言可以激勵我們百折不回、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但是,對於一個高新技術企業而言,一兩個重大決策的失誤就會導致企業的嚴重滑坡甚至破產,而技術發展又快,機遇一旦失去就很難彌補。而且,失敗有時很難成為本企業的成功之母,最多隻能供其他單位借鑒、吸取教訓而已。對於正處於興旺時期的高新技術企業,一定要警惕“成功是失敗之母”。因為今天的巨大成功中常常隱藏著潛在的危機,即未來的“失敗之母”。

王選教授用了大量的事例來說明成功可能導致的失敗。其中對“王安公司”失敗的教訓分析最為深刻。20世紀60年代,王安實驗室以電子計算器發家。到了20世紀70年代,王安審時度勢,毅然放棄電子計算器領域,開發了專用的文字處理機,風靡全世界。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麵對開放的個人電腦時代,王安仍堅持老路,拒絕生產與IBM兼容的電腦,力圖推廣與別人都不兼容的主機、操作係統和王安網絡,從而失去了市場機會,終於破產。

王選教授認為,王安的這些錯誤並非偶然。王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從儒家文化中吸收了一些優秀的傳統,例如行為節製、處事耐心、全麵權衡和決策簡要等;他寬待下屬,並要求下屬以“忠誠”回報。這些做法在創業時確曾起過增加凝聚力的好作用。然而,20世紀80年代的王安已經60多歲了,麵對迅猛發展的電腦技術,他已經很難把握技術與市場的發展方向了,而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意識和違背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不良因素在此時也起了消極作用。不但如此,王安還培植家族勢力,相信“虎父無犬子”,不顧董事會的反對,執意讓其能力並不強的長子任公司總裁,因而引起股東們的聯名控告,雖然最後撤換了總裁,但企業已大傷元氣,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