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世界範圍知識經濟的興起,全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跨國公司兼並,企業強強聯合,尤其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對企業更加造成強大的衝擊。現在全球500強企業中已經有300多家進入中國,時間和機會不會再等中國的企業。一個企業能否迅速轉變觀念和機製,關鍵取決於創新文化。21世紀的中國企業必須發展一種麵向全球的創新理念,具有“走出去”的世界戰略眼光,具有把蛋糕做大、做好的膽識,具有對世界多樣性的深刻理解力和將不同的態度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建設現代企業的創新文化,是對世界和中國優秀文化最好的繼承、借鑒、創新和實踐。
企業的生命在於創新。21世紀的經濟要求企業以創新為經營的靈魂,不斷造就新的市場需求與生存空間。因此,企業必須做到經營觀念創新、管理製度創新、戰略創新、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創新、企業形象創新。其中,觀念創新是推動企業進步的首要的精神動力,創新意識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麵對全球化的挑戰,企業必須樹立一種世界眼光,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立足中國實際,著眼世界發展,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形成中國特色。
(一)觀念轉變才有發展
談到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典範企業——北京開關廠,了解內情的人都稱讚廠長黃國誠“有眼光”。1996年初,身為高級工程師的黃國誠廠長聽說網絡能夠宣傳企業,便動了上網的心思。誰知,在開會時該上網報告一經提出,立即遭到大多數與會人員的懷疑和質問,有人一聽要連通“國際互聯網”便明確表示反對,甚至還提出一些令人難以作答的問題。隻有黃國誠廠長認為,上網是趨勢,能夠宣傳企業。他反複向大家做解釋工作,並願意獨自承擔責任。通過誠心和毅力,黃國誠說服了大家,意見得到了統一:同意上網。
其實,黃國誠堅持北京開關廠上網的出發點十分單純,就是宣傳企業。當時的黃國誠可沒有想到因特網會給他帶來“金山”,更沒有要求技術人員實現網上交易等電子商務性的工作。但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北京開關廠因黃國誠這一獨具眼光的決策,連通了市場,走向了世界,也因此帶來了北開人觀念的變化,帶動了北京開關廠信息戰略的實施,實現了北京開關廠的網上交易,更帶來了北京開關廠的春天。北京開關廠1990年和1991年累計虧損400多萬元,連通國際互聯網,實現網上交易後,年銷售收入從1992年的8700萬元增長到1998年的5.13億元,實現利稅從1992年的187萬元增長到1998年的3615萬元,取得了連續6年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做到了不欠國家稅金,不欠銀行利息,不欠職工工資、獎金、醫療費,人均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綜合指標均名列全國五大開關廠前列。
1997年1月,黃國誠在《塑造經營理念,深化內部改革》一文中說:有一次我在《解放日報》看到了一組攝影照片,說的是哈爾濱森林公園,把兩隻在籠中喂養的老虎放了出來,這時又放進一隻小牛,兩隻老虎氣勢洶洶撲向小牛,小牛也戰戰兢兢生怕被老虎吃掉。但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老虎最終也沒能把小牛打倒,灰溜溜地走向森林。我當時感觸很深,我們國有企業就像關在籠中的老虎,在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任務由國家統一分配,材料由國家統一調撥,連職工升工資都是依據全國統一文件。真是企業躺在國家身上吃大鍋飯,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現在,企業要到市場上找飯吃,就跟籠中養的老虎一樣,已經喪失了‘虎性’,缺少在大自然中自我生存的能力。國有企業一定要恢複‘虎性’,以餓虎奪食的精神搶市場,以釘子精神擠市場,才能有飯吃,才能有生存的空間……轉變觀念是個長期的過程,與舊的觀念決裂甚至是個痛苦的過程。我們重視廠級班子和中層幹部的觀念轉變,通過‘兩個根本性轉變’大討論,落實機械部‘三大戰役’的部署,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北京市經濟工作會議、工業工作會議精神。利用學習、落實‘十五大’精神的一切機會,開展全廠性大討論,引導職工轉變觀念。隻有把觀念轉變落實到每個職工、每個崗位,才能形成‘全廠圍著銷售轉,銷售圍著市場轉’的氛圍。
那時的轉變觀念,是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等、靠、要”轉變到市場經濟時期的“找、爭、鑽”,沒有觀念的轉變,企業就沒有出路。北京開關廠提出了“99+1=0”的管理思想,要求在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上達到“零缺陷”,後來又發展了“零起點”、“零突破”,推動全廠職工的觀念大轉變,強化職工麵向市場的競爭意識,追求完美的嚴細作風和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正是由於北京開關廠的觀念的轉變和一係列改革措施的成功實施,該企業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也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典範被推廣學習。
(二)推動名牌走向世界
創立於1984年,崛起於改革大潮之中的海爾集團,是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名牌戰略”思想的引領下,海爾經過18年的艱苦奮鬥和卓越創新,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壯大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跨國企業。
1991年以前,海爾實行的是名牌戰略。名牌就是在同類產品中最優秀的、具有導向性、起引導消費作用的品牌。要創名牌產品,首先是打好堅實的質量管理的基礎。1985年,中國還處於短缺經濟時期,冰箱等奢侈品還處在“賣方市場”狀態,員工中普遍存在著等外品、二等品無所謂的思想。而張瑞敏認為“要麼不幹,要幹就要幹第一”,如果讓有缺陷的產品出廠,這個產品就不會有生命力,以後就永遠無法問津名牌。所以,他下決心斷掉員工在質量上的“後路”,要求員工追求高質量、高標準,所以才有那把為今天的海爾走向世界立下大功的大鐵錘的故事。張瑞敏等人明白,如果不拋棄這種質量分級的舊觀念,讓帶有缺陷的產品出廠,本廠所有產品都將失去生命力。於是明確提出“有缺陷的產品等於廢品”的新觀念。1985年4月,張瑞敏主持了一個劣質產品展示會,展品是本廠新近生產的76台瑞雪牌電冰箱,全廠員工輪流參觀7天,最後由這些不合格產品的直接責任人當眾砸毀,盡管這些冰箱完全可以分級出廠,盡管這些冰箱等價於全廠員工3個月的工資。正是這個“砸冰箱事件”砸出了全廠員工的質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