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說:“關稅壁壘的消失,國際市場的一體化,已使名牌沒有了國界。這對我們是挑戰,也是機遇;是痛苦,更是現實。”而今,中國的“入世”正在並且會在幾年內全部把中國的企業卷入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中國的企業要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同一平台上展開競爭。所以,中國的企業隻能以國際標準來要求自己,並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這對於有準備的企業並不難,但對於沒做好準備的企業很不容易,肯定要經曆一些痛楚。但無論如何,都必須麵對來自WTo的挑戰。正如張瑞敏所說:“坐以待斃嗎?也不行。中國人必須有中國自己的國際名牌。因為那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素質的外化,也是能否自立於世界強國的標誌。”
(一)全球化的必然性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人員交往等,使得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整體。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衛星通訊、傳真技術、微電子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國際互聯網絡的開通,使得各國的經濟交往日益國際化,不同社會製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被納入到統一的全球經濟體係之中。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有:
(1)生產全球化。國際生產分工已經從以傳統的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漸發展為以現代工程、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產業部門間分工發展到以產品專業化為基礎的分工。於是,“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的生產模式日益崛起,“宇宙牌產品”日漸增多。
(2)貿易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範圍擴大,其領域已從傳統的商品貿易擴展到技術、金融服務貿易,世界貿易額增長迅猛,20世紀50~90年代初,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大約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2倍。1997年,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總額達6.7萬億美元,預計2010年將增長到16.6萬億美元。
(3)金融全球化。金融的國際化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最新態勢。放鬆金融管製,依靠市場力量,提高金融體係的效率的明顯結果是,國際資本流量劇增和流動速度加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達20%,遠遠高於國際經濟和貿易的增長速度。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年金融交易量達500萬億美元,全球外彙市場外彙交易的日周轉額達1.3萬億美元。總之,以國際化和自由化為標誌的金融全球化,給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新的動力。
(4)經濟高科技化和信息國際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興起的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網絡、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天技術和海洋開發的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信息產業發展尤為迅速,全球信息產業產值目前已超過2000億美元,信息產業即將超過傳統產業而成為發達國家的最大產業。技術和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在世界經濟增長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獲得外來技術和信息已成為各國產業結構開放、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技術和信息通過國際互聯網絡的跨國傳播把各國經濟緊密溝通和連接起來,對改變一國的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擴大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各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5)市場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全球化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二戰”後一些發展中國家大都選擇了市場經濟,中國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目標。目前,市場經濟已成為不同製度和不同層次國家的共同體製,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無所不包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從而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製度性的基礎。
經濟全球化的正麵效應是不言而喻的。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從而有利於克服資源分布不均和資源使用效益差異對經濟發展的製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推動著技術進步和製度創新;經濟全球化開辟了網絡經濟的新時代,為形成新的經濟生長點,實現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總之,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中國需要WTo,是因為WTo順應和推進了經濟全球化這一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半個多世紀以來,GATT和WTo一直通過推動多邊貿易談判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有關貿易自由化的保障機製;GATT和WTo發揮了協調經貿政策、規範國際經貿競爭行為的重要作用,為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依托;GATT締約方或WTo成員通過頻繁的貿易往來,客觀上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今天作為事實上的多邊貿易組織的GATT已退出了曆史舞台,但WTo卻發揮著比過去的GATT更加重要的作用。許多有關WTo的書籍和報刊文章,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把WTo比作“經濟聯合國”。這一現象,確實從一個側麵說明了WTo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的迅猛發展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成功經曆。在強勁的改革措施的推動下,近10%的平均年增長率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投資新機會,使中國變得更加繁榮。中國從閉關自守的計劃經濟轉向一個更為市場化的貿易強國所產生的效力遍及全球經濟,影響著從消費者選擇到投資流動的方方麵麵。
但飛速發展並不是沒有代價的,它尤其無情地揭示出中國經濟體製中一些結構性的弱點,特別是在農業、金融和國有企業等方麵。中國麵臨的矛盾一直是,而且會繼續是,如何最好地保持經濟增長和結構改革勢頭的齊頭並進,因為如果其中之一停滯不前,另一個就很可能受挫,從而可能導致產生另外一係列新的經濟挑戰和困難。從很多方麵講,加入WTo都是中國保持經濟發展和改革速度的最佳選擇。隨著世界經濟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和彼此關聯,中國按照國際貿易規則參與世界經濟對中國以及美國、亞洲和世界都變得更為關鍵。隻有作為WTo成員,中國才能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管理規則的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