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理與管理者(1 / 3)

第1節管理的定義

迄今為止,有很多人都從自己的實踐和角度出發,給出了管理的定義,然而尚未形成被所有人都接受和同意的定義。本書將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定義羅列出來以供參考。

·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裏克·泰勒就曾經給管理下過這樣的定義: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去幹什麼;並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幹”。在泰勒的眼裏,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所以他在其名著《科學管理原理》中就討論和研究:第一,員工如何能尋找和掌握最好的工作方法以提高效率?第二,管理者如何能激勵員工努力地工作以獲得最大的工作業績?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教授對管理概念曾有一句名言:“管理即製定決策。”在西蒙教授看來,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歸根結底是麵對現實與未來、麵對環境與員工及時不斷地做出各種決策,使組織的一切都可以不斷運行下去,直到取得滿意的結果,實現滿意的目標要求。

·真正對管理的定義有重大影響的是法國人亨利·法約爾,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計劃包括預測未來和擬定一個行動計劃;組織包括建立一個從事活動的雙重機構(人的機構和物的機構);指揮包括維持組織中的人員的活動;協調就是把所有的活動和工作結合起來,使之統一並和諧;控製則注意使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已定的計劃和指揮來完成。當你在從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工作時,你便是在進行管理,管理等同於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

如果從功能描述的角度來給管理下一個定義的話,則廣為接受的定義是:管理是通過別人或者和別人一起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這個定義有三個層麵的含義,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管理工作的本質。

第一層含義:管理是過程。“管理是過程”就意味著管理工作不是一瞬間的付出,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美國人做過一項研究,通過科學管理提高效益,至少需要四個績效期,而每個績效期不能短於三個月。因此有很多企業在陷入危局時總是寄希望於一位英雄人物的出現來力挽狂瀾,實際上英雄人物的果斷舉措隻能暫時讓企業停止虧損,而企業績效的真正改善則是需要長期的管理規劃、執行與控製才能夠實現。“管理是過程”還意味著管理工作本身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的活動組成,是一個計劃、組織、領導、控製的過程。

第二層含義:管理是通過別人完成任務的藝術。管理活動展開的方式是通過別人或者和別人一起完成任務,因此,管理的對象是人,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處理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人們會在很多情況下使用“管理”這個詞彙,例如管理設備和廠房,但是經理人的管理職責隻能是管理人,如果一定要說管理設備的話,經理人管理的是“管理設備的人”。

第三層含義:管理的功能是提高有效性。管理工作所追求的有效性,包含兩個方麵:有效果和有效率。效果考察的是目標的實現狀況,效率考察的是投入與產出的合理狀況。當你圓滿地實現了企業的目標,說明管理的效果好;如果造成了浪費,成本過高,則說明效率低。有效管理隻有一個標準: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僅僅實現了其中某一個方麵,都沒有實現管理的有效性,被稱為低效管理或者無效管理。

綜上所述,可以對稱職的經理人下這樣一個定義:他們是這樣一種人,他們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之以恒地做好計劃、組織、領導與控製工作,而且能夠依靠自己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力量,調動和發揮他們的潛能和責任心,最終通過很有效率的方式實現組織的各項目標。

第2節管理的特性

管理是對組織的資源進行整合以達到組織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動態性、創造性活動。自從有人群組織以來,便存在管理這一類活動,這類活動不同於文化活動、科學活動和教育活動等,是因為它有自己的特性。

◎動態性

管理這類活動的動態性特征主要表現在這類活動需要在變動的環境與組織本身中進行,需要消除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此管理不是停留在書麵上的東西,它是現實實踐中的操作。書上的東西最多是管理實踐的總結或理論的推理,是一種靜態的東西,學習管理需要學習書麵上的東西,但重要的是學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如何實施具體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