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理理論的演進(1)(1 / 2)

在經濟學的課程中經常提到亞當·斯密的名字,這是因為他對古典經濟學說做出了主要貢獻。他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一書中,做出了對組織和社會將從勞動分工中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光輝論斷。所謂勞動分工,即將工作分解成一些單一的和重複性的作業。他以製針行業為例,得出結論: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斯密認為,勞動分工之所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是因為它提高了每個工人的技巧和熟練程度,節約了由於變換工作浪費的時間,以及有利於機器的發明和應用。今天廣泛普及的工作專業化,無疑是斯密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的勞動分工所產生的結果。

而20世紀前對管理最重要的影響還是產業革命,它始於18世紀的英國,在美國內戰結束後又傳到了美國。在產業革命中,機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並且使在工廠中製造商品更加經濟。以紡織業來說,在有100個人的毛毯廠中,有些工人專門紡線,有些專門染色,這樣工廠就能製造大量的毛毯,而成本比原來低得多。但是,在這種工廠之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預測需求,保證手頭有足夠的羊毛用於紡線,向每個工人分派任務,指揮每天的生產活動,協調各種活動等。當在每個家庭中製作毛毯時,人們很少關心效率,但有100個人時,如何使工人滿負荷工作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於是,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了。

機械力的出現,和大規模生產,隨著迅速擴展的鐵路係統而帶來的運輸成本的降低,以及幾乎沒有任何政府法令的限製,這一切促進了大公司的發展。像標準石油公司這樣的大企業建立起來了。這些大企業需要規範化的管理。因此,規範化的管理理論在20世紀初葉就逐漸建立起來。

第1節科學管理理論

弗雷德裏克·泰勒,18歲從學徒工開始,先後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維修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他在工廠進行試驗,係統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動作所花費的時間,形成科學管理的理論體係,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本書闡述了科學管理理論——運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它的內容很快被世界範圍的科學管理者們普遍接受。

泰勒科學管理的四原則:

(1)對工人工作的每一要素開發出科學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經驗方法。

(2)科學地挑選工人,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和使之成長(而在過去,則由工人自己挑選工作,並盡可能進行自我培訓)。

(3)與工人們衷心地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照已經形成的科學原則去辦。

(4)管理當局與工人在工作和職責的劃分上幾乎是相等的,管理當局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各種工作都承攬過來(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推到了工人們頭上)。

科學管理的另一位代表是亨利·甘特,甘特最著名的發明是創造了一種線條圖,稱為“甘特圖”。甘特圖在一個坐標上表示出計劃的工作與完成的工作,在另一個坐標上表示出已經過去的時間,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項革命。甘特圖使管理當局能夠隨時看到計劃的進展情況和及時采取必要的行動保證項目按時完成。甘特圖及它的各種改進,今天仍被廣泛用於各種組織作為安排工作進度計劃的手段。

第2節過程管理理論

亨利·法約爾,法國人,長期擔任企業高級領導職務。1916年出版《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他從技術、商業、業務、安全和會計五大經營職能中獨立出第六項職能——管理。他給出了管理的定義,認為“管理是普遍的一種單獨活動,有自己的一套知識體係,由各種職能構成,管理者通過完成各種職能來實現目標的一個過程”。亨利·法約爾被後來的學者稱為“過程管理之父”。

法約爾強調指出,管理是工商企業、政府甚至家庭中所有涉及人的管理的一種共同活動。而且,他提出了著名的14條管理原則,在大學中被廣泛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