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托利得定理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H.M.托利得提出: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隻看腦子裏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兩種正反的思想共存,說明你能夠聽進不同意見,或者說,聽到反對意見時不是暴跳如雷惱羞成怒,而是能把反對意見認真聽完並加以分析,說明你已經將問題的兩個方麵都考慮到了,如能夠充分加以分析,會對決策起到積極的影響。
袁紹就是因為不能容忍反對意見而最終以十萬之師敗給曹操的數萬大軍。袁紹兵多謀眾糧足,宜守;曹操兵強將勇糧少,宜速戰速決。袁紹起兵應戰,田豐極力反對,被關入囚牢。袁紹果敗,大傷元氣,因大悔“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麵目見之耶!”逢紀乘機進讒言,袁紹惱羞成怒,決意殺田豐。
田豐在獄中,獄吏賀喜說:“袁將軍大敗而回,君必見重矣(您一定又會被重用啊)。”田豐悵然說:“袁將軍外寬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果然使者奉命來殺田豐,最終田豐自刎而死。
而曹操麵對不同意見,采取的卻是與袁紹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曹操在初定河北後,又與眾人商議西擊烏桓;曹洪等人極力反對。曹操聽從郭嘉之言,費盡艱難破了烏桓。回到易州,重賞先曾諫者。誠心對眾將說:“孤前者乘危遠征,僥幸成功。雖得勝,天所佑也,不可以為法。諸君之諫,乃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以後不要怕提意見)。”
田豐的反對意見是對的,袁紹卻把他殺了。像這樣的糊塗蛋,誰還會再提反對意見呢?怎麼會逃脫慘遭失敗、受人恥笑的結局呢?袁紹四世三公,根基深厚,曹操也深為歎惜:“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則吾安敢正眼覷此地哉!”
曹操則相反,從善如流,不閉目塞聽,即使反對意見錯了,仍然大加獎賞,鼓勵大家多講。因為反對者總有反對的理由,其中必有可取之處。如果僥幸成功,就輕視取笑甚至懲罰提反對意見者,那隻會讓眾人變得唯唯諾諾而已。
管理者擁有權力、地位,容易被阿諛奉承、陽奉陰違所蒙蔽而聽不到真話。現實生活中,為了贏得領導的歡心和偏愛,下屬大多討好,甚至糊弄管理者,說假話蒙騙上級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要有聽真話的誠意、胸襟和行動。
某管理者帶領下屬一行10人,乘坐一艘小船,到某海島遊玩。回途中,管理者提出暫不回航,到另一小島上去玩兒。其中有一人提出:“那島周圍暗礁多,流急浪大,很危險,還是不去的好。”管理者聽後很不滿意,厲聲說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掃大家的興,風平浪靜有什麼意思?同意去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很多人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結果一個個都向左邊走去,當右邊隻剩下一個人時,小船由於重心偏移,翻了過來。
都站在一邊,並不是好事。領導獨斷專行,講真話者受到排擠、孤立,誰還願意講真話呢?管理者要聽到真話,就必須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有民主的作風,讓群眾想說、敢說,真正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另外,管理者應該認識到,敢提意見的人,並非對自己有成見。多數敢提意見的人,是相對有事業心、有進取心、責任感強、思想敏銳、關心工作的人。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話未必中聽,中聽的話未必真實。一些意見可能偏激、不全麵、不正確,甚至個別人可能意氣用事,發泄不滿。管理者要有氣度、有雅量,辨證地看待,不能因與自己意見不合而抱成見。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與度量,聽到一些過激的言語時,不要氣惱,要寬容、忍讓,耐心地讓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分清是非,這樣才不至於堵塞言路,才能表明自己提倡、讚賞、鼓勵、支持說真話的態度。當然,在聽取不同意見或反對意見時,也要分清真偽,搞清鑿鑿之言、肺腑之言和毫無根據的謊言。要分清好壞,分清金玉良言和別有用心的讒言。要分清虛實,分清不含水分的實在話、毫無意義的空話和言過其實的大話。隻要管理者放下架子,多一點人情味,以誠相待、平易近人,和下屬交朋友,就能以自己的真情換來部下的真心。
第16節艾德華定理
英國BL有限公司前總裁M.艾德華說:“高級主管如果不能互相信任,任何集體領導都不會有好的效果。”這被稱之為艾德華定理。
在一個組織內,如果領導之間的合作沒有處理好的話,組織的命運就值得擔憂了。有團結的領導集體,才會有好的集體領導。曆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明朝萬曆皇帝因為與文官對抗,消極怠工達30多年之久,最終使得文官集團變得四分五裂,大明帝國即將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