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宋代晚唐體的中衰期(1)(1 / 2)

第一節 王安石與半山體

本章研究的是北宋真宗以後至南宋光宗以前約170年間有關晚唐(體)的評論及創作。這期間宋代詩人突破唐詩束縛,取得了重大成就,“宋詩”因此得以和唐詩形成雙峰並峙格局。晚唐體創作在這段時間裏相對顯得衰微,不過並沒有絕跡。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陸遊、楊萬裏等人,都與晚唐體有著不同尋常的關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臨川人。慶曆元年(1041)進士,先後任淮南節度判官、鄞縣尉、舒州通判、提點江東刑獄、度支判官、知製誥等職,嘉祐八年(1063),母吳氏卒,遂丁憂江寧。這是他事業的第一階段。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寧七年(1075)罷相,次年複相,次年再次罷相。這是他事業的第二階段。王安石56歲罷相以後,居江寧,在城東與蔣山(鍾山)間築起了“半山園”,過起了隱居生活,直至去世。這是他事業的第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王安石詩風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清人賀裳因此認為:“大抵介甫於未執政前不勝感慨,故《詳定試卷》則曰:‘當時賜帛倡優等,今日論才將相中。’《偶成》則曰:‘高論頗隨衰俗廢,壯懷難值故人傾。’《愁台》則曰:‘傾壺語罷還登眺,岸幘詩成卻歎嗟。’既執政,則深憤異議,故《詠雪》則曰:‘勢合便疑包地盡,功成終欲放春回。寒鄉不念豐年瑞,隻憶青天萬裏開。’強項堅執,牢不可破。然細味其語意,亦有孟子所雲‘若藥不暝眩,其疾不寥’之意。故嚐雲:‘何妨舉世嫌迂闊,自有斯人慰寂寥。’至《雨過偶書》曰:‘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則生平輕富貴之念,亦隱隱自在,惜其學術之未純也。”賀裳《載酒園詩話》,《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19頁。王安石晚年歸隱時期的詩風與前中期迥異,趙與時說:“公詩至知製誥乃盡善,歸蔣山乃造精絕。其後《再送李璋下第》、《和吳衝卿雪》詩,比少作如天淵相絕矣。”趙與時《賓退錄》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6頁。葉夢得說:“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惟其所向,不複更為含蓄。如:‘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又‘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平治險穢非無力,潤澤焦枯是有材’之類,皆直道其胸中事。後為群牧判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乃知文字雖工拙有定限,然亦必視初壯,雖此公,方其未至時,亦不能力強而遽至也。”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曆代詩話》,第419頁。綜合這些議論,筆者同意王安石事業的三個階段也就是其詩歌藝術三個階段的說法:“參考前人的說法,我們略可把王安石的詩風以執政、罷相為界分為前、中、晚三期。大致說來,前期偏於雄健,氣盛筆銳,略無含蓄;中期逐漸精嚴深穩,逋峭刻至中時有傲岸恬退之調;晚期轉向工致和精巧,悲憤深藏於恬淡舒閑之中。”劉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3頁。

王安石早期的詩歌,受到了歐陽修、杜甫、韓愈等人的影響,表現在好為古體(筆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王荊文公詩李壁注》為樣本,統計出王安石1689首詩中,古體497首,約占30%),多反映現實、參與政治、“以文為詩”、好發議論等。如其《省兵》詩雲:“有客語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將不擇,獨以兵乘邊。前攻已破散,後距方完堅。以眾亢彼寡,雖危猶幸全。將既非其才,議又不得專。兵少敗孰繼,胡來飲秦川。萬一雖不爾,省兵當何緣?驕惰習已久,去歸豈能田。不田亦不桑,衣食猶兵然。省兵豈無時,施置有後前。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儉慈,勞者已息肩。遊民慕草野,歲熟不在天。擇將付以職,省兵果有年。”全詩鋒芒畢露,議論縱橫。無論是在內容還是技巧方麵,王安石都可以說是宋詩的先導。胡應麟說:“六一雖洗削西昆,然體尚平正,特不甚當行耳。……王介甫創撰新奇,唐人格調始一大變,蘇、黃繼起,古法蕩然。”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五,第211頁。所謂“創撰新奇”,便是指他前期詩歌的這種內容上偏重政治性、現實性,技巧上喜好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