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葉適與四靈
“蓋自葉水心喜晚唐體,世遂靡然從之”俞文豹《吹劍四錄》,《吹劍錄全編》,第130頁。晚唐體之所以得以流行,四靈之所以能得到詩壇承認,與葉適的提攜有著相當的關係。葉適與四靈有何交往?他為什麼要褒揚四靈、僅僅出於鄉曲之私還是另有原因?葉適對四靈是否也有不滿?這些問題,成為曆來關注的焦點,也是本節要論述的話題。
一、葉適與四靈之交往
葉適(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永嘉人。淳熙五年(1178)進士第二名,先後任權兵部侍郎、寶謨閣侍製等職。開禧三年(1207),葉適被劾罷官,回到家鄉水心村(永嘉城外),潛心著書立說。嘉定十六年(1223)逝世,享年七十四歲。葉適是著名的哲學家,提倡事功之學。全祖望說:“乾、淳諸老既沒,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齦齦其間,遂稱鼎足。”《水心學案》按語,《黃宗羲全集》第五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6頁。葉適的散文寫得很好,《四庫全書總目·水心集提要》說他:“文章雄贍,才氣奔逸,在南渡卓然為一大宗。其碑版之作,簡質厚重,猶可追配作者。”葉適的詩不能與文相比,然亦有佳處。劉克莊《後村詩話》說:“水心,大儒,不可以詩人論。其賦《中塘默林》……《後篇》……此二篇兼阮、陶之高雅,沈、謝之麗密,韋、柳之情深,一洗古今詩人寒儉之態矣。”劉克莊《後村詩話》後集,卷二,第71頁。此語雖有溢美之嫌,但這兩首五古確實很有氣勢,與注重近體的四靈、江湖詩人的古體相比,要略勝一籌。
葉適比四靈早一輩。今四靈詩集中,徐璣有《上葉侍郎十二韻》詩、趙師秀有《葉侍郎寄芍藥》詩,葉適曾於嘉泰三年(1203)權兵部侍郎,故四靈與葉適之交往當在1203年前後。黃亦珍在其《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一書中說:“估計四人(四靈)集結從事文學運動的時間當在1180年以後。”黃亦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第208頁。按趙師秀生於1170年,1180年他才10歲(徐璣也才18歲),斷不可能“集結”。從理論上說,至少到1190年(紹熙元年)以後(趙師秀中紹熙元年進士),四靈才有可能“集結”;又四靈得名與葉適的揄揚有關,故其成名很可能在嘉泰三年(1203)以後。
葉適於開禧三年(1207)被罷官後,居於永嘉著書,與四靈保持著聯係,徐照有《淨光山四詠呈水心先生》(淨光山亦名鬆台山,位於今溫州市內)詩可為佐證。
據吳子良說,四靈曾從葉適學:“水心之門,趙師秀紫芝、徐照道暉、璣致中、翁卷靈舒,工為唐律,專以賈島、姚合、劉得仁為法,其徒尊為‘四靈’,翕然效之,有八俊之目。”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卷四 ,四庫本。吳子良乃葉適晚年的弟子,他的記載應該可信。但清代溫州學者孫衣言(《甌海軼聞》)、當代學者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都較為謹慎,僅將徐璣算作葉適的弟子,理由是葉適在文章中隻提到徐璣是自己的學生 “君與餘遊最早,餘哀甚,朋曹亦落。君將請於朝而終從餘,未及而死。”見葉適《徐文淵墓誌銘》,《葉適集》,第410頁。,卻並未提到其他三人。其實葉適對四靈極為關照,而四靈也趣味相投,形同一人,故吳子良所言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