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南宋後期的晚唐體(1)(3 / 3)

二、追隨晚唐一派的詩人

徐璣(永嘉人)、趙師秀(永嘉人)、徐照(永嘉人)、葛天民(山陰人)、徐僑(義烏人)、趙希(無錫人)、趙希(無錫人)、張至龍(建安人)、張弋(寓居建康)、杜耒(南城人)、盧祖皋(永嘉人)、劉植(永嘉人)、周端朝(永嘉人)、趙汝鐩(袁州人)、陳翊(晉江人)、薛師石(永嘉人)、薛師董(永嘉人)、周師成(長興人)、薛美(永嘉人)、戴栩(永嘉人)、沈說(龍泉人)、薛泳(海寧人)、杜汝能(杭州人)、儲泳(雲間人)、趙汝迕(樂清人)、趙汝回(永嘉人)、陳昉(平陽人)、永頤(錢塘人)、程垣(龍岩人)、釋元肇(寓居金陵、杭州)、高鵬飛(餘姚人,高翥侄)、吳惟信(湖州人)、姚鏞(浙江人)、嚴仁(邵武人)、嚴參(邵武人)、嚴粲(邵武人)、李聾(浙江人)、趙希邁(樂清人)、宋伯仁(湖州人)、葉茵(蘇州人)、王諶(宜興人)、林尚仁(長樂人)、俞桂(杭州人)、朱繼芳(建安人)、張至龍(建安人)、施樞(丹徒人)、釋斯植(居武林)、張蘊(揚州人)、程炎子(宣城人)、蔣廷玉(永嘉人)、胡仲參(泉州人)、盛世忠(泉州人)、薛嵎(永嘉人)、柴望(江山人)、顧逢(吳郡人)、真山民(括蒼人)、釋圓悟(福清人)、陳允平(鄞縣人)、何應龍(錢塘人)、陳一齋(永嘉人)、宋慶之(永嘉人)、盛烈(永嘉人)、陳宗遠(德化人)、郭從範(德化人)

三、試圖融合、超越兩派的詩人

萬俟紹之(郢人)、史文卿(鄞縣人)、劉翰(長沙人)、李泳(廬陵人)、吳仲方(霅川人)、張煒(杭州人)、來梓(豫章人)、張表臣(居鄞縣)、陳造(高郵人)、洪邁(上饒人)、薑夔(鄱陽人)、釋紹嵩(廬陵人)、葉紹翁(建安人)、毛珝(三衢人)、葉適(永嘉人)、趙善扛(豫章人)、徐從善(古栝人)、高吉(廬陵人)、陳峴(溫州人)、李自中(南城人)、孫應時(餘姚人)、高似孫(鄞縣人)、任希夷(邵武人)、裘萬頃(新建人)、李壁(眉州人)、韓淲(上饒人)、釋居簡(居杭州)、呂聲之(新昌人)、周端臣(建業人)、杜旃(金華人)、趙汝績(寓居會稽)、李賈(光澤人)、林壁(光澤人)、蔡沈(建陽人)、度正(合州人)、黃珩(閩人)、周文璞(陽穀人)、蘇泂(山陰人)、王象祖(臨海人)、陳宓(莆田人)、戴複古(黃岩人)、高翥(餘姚人)、徐文卿(玉山人,朱熹弟子)、趙庚夫(莆田人)、秦綱(建康人)、魏了翁(邛州人)、鄒登龍(臨江人)、吳泳(潼川人)、鄭斯立(懷安人)、孫惟信(婺州人)、林表民(寓居臨海)、史彌寧(鄞縣人)、李大方(永豐人)、趙與時(臨江人)、黃順之(邵武人)、趙立夫(樂清人)、趙汝淳(昆山人)、朱複之(建安人)、洪谘夔(於潛人)、黃大受(南豐人)、陳起(錢塘人)、戴燁(黃岩人,複古侄)、許棐(海鹽人)、劉克遜(莆田人,克莊弟)、劉子澄(太和人)、白玉蟾(福建人)、周弼(寓居杭州)、王琮(括蒼人)、王同祖(金華人)、方嶽(祁門人)、蕭元之(臨江人)、趙孟堅(海鹽人)、李曾伯(僑居嘉興)、王誌道(宜興人)、張明中(西蜀人)、董澥(寧都人)、李昂英(番禺人)、潘牥(閩縣人)、羅椅(廬陵人)、張榘(鎮江人)、羅與之(吉安人)、朱南傑(丹徒人)、釋文珦(於潛人)、利登(新幹人)、胡仲弓(泉州人)、潘璵(四明人)、陳著(鄞縣人)、徐集孫(建安人)、章粲(樟樹人)、章采(樟樹人)、吳錫疇(休寧人)、許月卿(婺源人)、陳必複(長樂人)、方逢辰(淳安人)、樂雷發(舂陵人)、釋行晦(居嘉興)、葛起耕(丹陽人)、葛起文(丹陽人)、周密(湖州人)、史衛卿(鄞縣人)、鄭思肖(連江人)、陳普(寧德人)、丘葵(同安人,與鄭思肖、陳普稱為“閩中三君子”)、趙友直(上虞人)、張紹文(鎮江人)、仇遠(錢塘人)、艾性夫(撫州人)、徐端(玉山人)、宋無(蘇州人)、汪炎昶(婺源人)、韓信同(寧德人)、林昉(福州人)、董杞(鄱陽人)、鄧允端(臨江人)

其中,從江西詩風的51人,絕大部分是江西籍的詩人;作晚唐詩的64人,以浙江籍尤其是永嘉籍的詩人為多。兩派都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兩派之外的融合派詩人114人,來自全國各地。在上述名單中,名字劃線的是張宏生先生在《江湖詩派研究》中認為合乎“江湖詩派”標準的詩人,其中詩風沿襲江西派的24人,走晚唐一路的46人,兼有兩派風格的56人。顯然,這個經過張先生整理的“江湖詩派”,其詩歌風格還是沒能做到一致。

因此,“江湖詩派”不是以詩風作為劃分標準,甚至也不以政治地位作為劃分標準,它不具備作為一個詩派的資格,不足以成派。黃震說的“江湖詩”、張之翰所說的“江湖”也不應當和我們一些文學史上的“江湖派”劃等號。

第二節 對於江西、晚唐的批評

及其他道路的探索

南宋後期的三個主要流派——江西派、晚唐派、融合派都相當活躍。其中江西派與晚唐派互不相讓,進行著激烈的論爭;而融合派則對兩派進行著批評或調解。

一、對晚唐體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