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南宋後期的晚唐體(4)(1 / 3)

姚合和賈島是四靈學習的主要對象,自然也是南宋晚唐體詩人頂禮膜拜的對象。在姚合與賈島二人之間,方回采取了褒賈貶姚的策略。

方回認為,姚合在才力與學問上都無法和賈島相比:“姚少監合詩選入《二妙者》百二十一首,比浪仙為多。此‘四靈’之所深嗜者。送人詩三十餘首,以餘再選,僅得三首。為武功尉事詩八首最佳。其餘有左無右,有右無左。前聯佳矣,後或不稱。起句是矣,繳句或非。有小結裹,無大涵容。其才與學,殊不及浪仙也。”方回評姚合詩《送喻鳧校書歸毘陵》,《瀛奎律髓彙評》卷二十四,第1053頁。為什麼不能與賈島相比呢?因為他的詩“有小結裹,無大氣象”。那麼姚合詩的“小結裹”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方回說道:

姚少監合初為武功尉,有詩聲,世稱為姚武功,與賈島同時而稍後……而格卑於島,細巧或過之……趙紫芝多選取配賈島以為《二妙集》,蓋四靈之所宗也……予謂詩家有大判斷,有小結裹。姚合之詩專在小結裹,故四靈學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及古體則衰弱不振。又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於此幾物一步不可離,而氣象小矣。是故學詩者必以老杜為祖,乃無偏僻之病雲。方回評姚合詩《遊春》,《瀛奎律髓彙評》卷十,第339頁。

可知方回認為有兩點導致姚合的詩墮入了“小結裹”:一是“古體衰弱不振”,一是“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這二者是姚詩“無大氣象”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方回認為姚合之詩有三點不如賈島:“比賈島斤兩輕,一不達;對偶切,二不達;意思淺,三不達。”方回評姚合詩《山中寄友生》,《瀛奎律髓彙評》卷二十三,第962頁。而從總體言,姚合的詩歌就是氣格卑弱,所以不如賈島:“姚合學賈島為詩,雖賈之終窮不及姚之終達,然姚之詩小巧而近乎弱,不能如賈之瘦勁高古也。”方回評姚合詩《閑居晚夏》,《瀛奎律髓彙評》卷十一,第399頁。方回認為賈島的詩還有“瘦勁高古”的一麵,而姚合則太過於“小巧”。此外,方回認為姚合的詩太過於淺俗,這也是不如賈島的一個重要原因:“大抵姚少監詩不及浪仙有氣格,卑弱者如……不惟卑弱,而又俗矣。東坡謂‘元輕白俗’,然白亦不如是之太俗也。”方回評姚合詩《送李侍禦過夏州》,《瀛奎律髓彙評》卷二十四,第1054頁。

三、拯救晚唐體的藥方

方回在《瀛奎律髓》自序中說:“所選,詩格也。所注,詩話也。學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可知他是打算給學詩者提供一個學詩的妙方的。既然晚唐體有這麼多毛病,方回自然要想出一個辦法醫救才是,他也確實開出了藥方:

予謂學姚合詩,如此亦可到也。必進而至於賈島,斯可矣;又進而至老杜,斯無不可矣。或曰:“老杜如何可學?”曰:“自賈島幽微入,而參以岑參之壯,王維之潔,沈佺期、宋之問之整。”方回評姚合詩《題李頻新居》,《瀛奎律髓彙評》卷二十三,第960頁。

又說:盛唐人詩氣魄大,晚唐人詩工夫纖細。善學詩者,能兩用之,一出一入,則不可及矣。方回評李白《贈升州王使君忠臣》,《瀛奎律髓彙評》卷四十二,第1484頁。

仔細一看,方回的藥方頗具操作性。他采用了誘導的辦法,先讓晚唐體詩人們將學習的重點由姚合轉移到賈島身上,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賈島本身也是“二妙”之一;到了賈島之後,再適當地學習岑、王、沈、宋等盛唐人;最後是學習老杜,這樣就可到達律詩的最高境界。不過,前文已經說過,學杜是南宋後期很普及的一個口號,所以方回的這個“藥方”並沒有太多的新意。

四、提出宋代晚唐體的發展脈絡

在批評晚唐體的過程中,方回還就宋代晚唐體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為後人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

詩學晚唐不自四靈始,宋鏟五代舊習,詩有白體、昆體、晚唐體。……晚唐體則九僧最為逼真,寇萊公、魯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遙、趙清獻之父,凡數十家,深涵茂育,氣極勢盛。歐陽公出焉,一變為李太白、韓昌黎之詩,蘇子美二難相為頡頏,梅聖俞則唐體之出類者也。晚唐於是退舍。蘇長公踵歐陽公而起,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古,五言或三謝。……張文潛自然有唐風,別成一宗。……乾、淳以來,尤、範、楊、陸、蕭其尤也。……嘉定而降,稍厭江西,永嘉四靈複為九僧舊,晚唐體非始於此四人也。後生晚進不知顛末,靡然宗之,涉其波而不究其源,日淺日下。方回《送羅壽可詩序》,《桐江續集》卷三十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代晚唐體發展的整個脈絡,這就是:宋初有晚唐體流行,後因歐陽修等人“出焉”而式微,到南宋嘉定年間複盛,直至宋末;從歐陽修等人出現於詩壇至南宋嘉定這段時光,雖然沒有成規模的學晚唐體的現象,但晚唐體的學習者仍不乏其人。

此外,方回對於宋代晚唐體還有一個貢獻,即提出了宋初晚唐體的存在。而在方回之前,宋初晚唐體幾乎沒有人注意。當然,歐陽修等人提到了“九僧”(見《六一詩話》、《溫公續詩話》等),宋祁提到過宋初詩人“祖長江而摹許昌”宋祁《南陽集序》,趙湘《南陽集》附錄,四庫本。,但並沒有人將其作為一個詩歌流派而加以注意。在大多數時候,宋初的這些晚唐體詩人是被忽略的。劉克莊是第一個將潘閬、魏野定性為晚唐體作家的人,他在《後村詩話》中說:“國初詩人,如潘閬、魏野,規規晚唐格調,寸步不敢走作。”劉克莊《江西詩派》,《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不過,劉克莊沒有將潘閬、魏野與九僧等人聯係起來,沒有意識到宋初晚唐體詩人作為一個群體的存在。方回第一個說“九僧體即晚唐體也”方回評晁端友詩《甘露寺》,《瀛奎律髓彙評》卷一,第18頁。,所以方回是有首創之功的。方回不但指出了宋初晚唐體的存在,而且根據自己豐富的詩學素養,為我們提供了宋初晚唐體詩人的一份名單,還劃定了宋初晚唐體的存在時間,“景德、祥符之間,詩人有晚唐之風”方回評曹汝弼詩《懷寄披雲峰誠上人》,《瀛奎律髓彙評》卷四十七,第1700頁。 ,“宋詩之有唐味者皆在真廟以前三朝”方回評曹汝弼詩《贈僧》,《瀛奎律髓彙評》卷四十七,第1701頁。此外,還指出了宋初晚唐體的規模:“宋初諸人皆有晚唐風味。”方回評王操詩《村家》,《瀛奎律髓彙評》卷二十三,第976頁。這樣,我們便可以按圖索驥,將宋初晚唐體放在整個宋代文化背景下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