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統計的這十八位詩人的1976首詩句中,五絕的數量是44首,占2%;七絕數量是341首,占17%。五絕數量明顯少於七絕,這又作何解釋呢?問題還是出在一個“度”字上。五言句共有7種句式,在8句中排列起來是不多不少,但砍掉4句以後,變化的數量大大降低,容易因變化少而呆板;而七言句式的變化本來就多,砍掉4句以後,詩歌的整體變化數量倒正好合適,既不會如七律那樣變化過多,也不會如五絕那樣變化過少。正因如此,七絕便成了晚唐體詩人作絕句時的理想選擇。另外,自賈島以來差不多整個晚唐的詩人都重七絕輕五絕,這也是宋代晚唐體諸人作七絕多的一個原因。
三、時間、意象方麵的選擇
1時間背景的喜好
宋代晚唐體詩人在時間背景的選擇上也較獨特。由於他們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物,因此時間在他們的詩歌中便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用來烘托詩歌氣氛、增強詩歌感染力的文本時間,更是作者心裏時間的表現,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心境,甚至作者的人生態度。因此,探討這些詩歌中涉及的時間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對他們詩歌的時間背景作了統計。表一是筆者根據北大版《全宋詩》對宋代主要晚唐體詩人詩歌中的季節所進行的統計,其中趙湘有27首應製《春帖子》、寇準有18首應製詩沒有納入統計範圍。表6-2宋代晚唐體主要詩人詩歌表現的季節統計季節
詩人春夏秋冬合計32首希晝4首(2353%)1首(588%)9首(5294%)3首(1765%)17首保暹2首(10%)2首(10%)14首(70%)2首(10%)20首文兆1首(833%)0首8首(6667%)3首(25%)12首行肇4首(2857%)0首8首(5714%)2首(1429%)14首簡長5首(2778%)0首7首(3889%)6首(3333%)18首惟鳳1首(769%)1首(769%)10首(7693%)1首(769%)13首惠崇5首(3571%)3首(2143%)3首(2143%)3首(2143%)14首宇昭5首(5556%)1首(1111%)3首(3333%)0首9首懷古3首(60%)0首2首(40%)0首5首徐照10首(25%)3首(75%)18首(45%)9首(225%)40首徐璣19首(3585%)9首(1698%)20首(3774%)5首(943%)53首翁卷14首(3182%)1首(227%)25首(5682%)4首(909%)44首趙師秀17首(4359%)1首(256%)20首(5129%)1首(256%)39首從上表可看出,秋天是晚唐體詩人最“喜愛”的季節。心理學家認為一年四季的輪回與人的心理存在著一種同構的關係,秋天是物之盛衰、生死的轉折點,因此人們往往會“悲秋”。“悲秋”是我國文學中的一個古老主題,而晚唐體詩人尤其突出。相對其他詩人而言,晚唐體詩人的性格往往偏於柔弱,心靈更為纖細、敏感,心態更為晦暗一些,他們往往借景抒情,在對秋天的歎息中抒發自己被壓抑的情緒。寇準的《秋懷》詩很具有代表性:
落日留不住,默然空淚零。敗莎侵陋巷,疏葉滿閑庭。有趣窮風雅,無機敵杳冥。浮榮安足戀,歸去亂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