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今日雕弓滿月——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 / 2)

二戰後期,英吉利海峽,德軍發射新式武器——“V一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的“V一1”、“V-2”導彈出現在英吉利海峽,顯示出巨大的威力,此後,美、蘇、英、法等國也著手研製。40年代中期,美國第一批地對地導彈“二等兵A”和探空火箭“女兵下士”相繼研製成功。不久,蘇聯也宣布組成了自己的戰略火箭部隊。

作為火箭故鄉的中國,早在北宋開寶年間,就造出了火藥火箭,明代的戚繼光甚至還造出了能齊射多支火箭的“火箭車”。然而到了近代,國力日衰,對於世界列強在火箭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國民黨政府也隻能是望洋興歎。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人民政府才把發展國防高科技武器,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

1955年,被外電稱為“中國的導彈之父”的錢學森從海外歸國,出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

錢學森同期聲:我回國搞導彈,第一個跟我說這事的是陳賡大將。那天,在哈軍工,參觀一個原始的固體燃料火箭裝置,他問我:“錢先生,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我給他的回答是肯定的!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0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批準了聶榮臻提出的中國導彈研究要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成果”的方針。

1958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籌建導彈試驗靶場。由剛歸國的誌願軍20兵團組建。同年4月,又成立了“特種工程指揮部”。此間,戰略導彈訓練大隊也組建完畢。

張愛萍同期聲:1958年6月的一天,彭老總把黃克誠、陳士榘和我叫去,代表中央提出:導彈第一期工程一定要在1959年6月1日前完成。

從此以後,中國的導彈火箭事業踏上了坎坷而又奮起的征程。

北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夏日炎炎,榴花似火。

1960年8月,在中國導彈研製最關鍵的時候,赫魯曉夫下令撤走了全部專家,斷絕了火箭的燃料供應。

在中南海西花廳,周總理對聶榮臻和國防科委負責人說:蘇聯斷了火箭燃料的供給,“我們中華民族是有骨氣的民族,也是有智慧的民族,沒什麼事情可難倒我們,大家擰成一股勁,一定要把我們的火箭送上天!”

聶榮臻來到了第五研究院,召集火箭專家們開會,他說:

“逼上梁山!自己幹吧,靠別人是靠不住的!”

梁守磐(火箭專家)同期聲:我向聶帥立下軍令狀,我說:

“蘇聯不給燃料,我們自己搞:我敢用我的人頭擔保,我們的燃料絕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