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來到了酒泉導彈試驗基地,與科研人員一道攻關。不久,我國自己生產的火箭推進劑也運達基地。火箭的加注、測試、綜合演練準備就緒。
北京西郊長辛店,戰略導彈營舊址。
我們當時訓練使用的是蘇式1059導彈,操縱方式也十分原始。彈體和彈頭的結合,用的是人工手輪,費勁得很,有的同誌曾暈倒在結合架上……
1960年9月10日,加注了國產燃料的中國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導彈在空中按預定的軌道飛行了7分鍾,準確命中目標!
11月5日,被命名為“東風一號”的國產中程導彈發射成功,準確命中數百公裏外的目標。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外國人嘲笑我們“有彈無槍”,意思是我們光有原子彈而沒有運載工具。
周恩來總理說:“我們要用導彈把原子彈打出去,用行動來回答他們的挑戰!”
於是,錢學森率領一批火箭專家,展開了對提高火箭戰術技術性能的攻關,使射程、精確度等更能符合實戰的要求。
羅布泊核武器基地,高高的發射塔,“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昂首挺立……
在經曆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探索之後,1980年5月18日淩晨1點零5分,在羅布泊發射陣地上,1400多噸的龍門式勤務塔緩緩地移開了發射工位,高大的發射塔架環抱著巨大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聳立在夜色籠罩的戈壁大漠上。
9點45分,發射場上的操作人員迅速撤離現場,進入發射控製室工作崗位。此刻,從發射陣地到南太平洋中部吉爾伯特群島以南海域目標點、長達9000多公裏、寬上千公裏的試驗工作帶上,數萬雙眼睛正嚴陣以待,聽候發射口令的到來。
10點整,一聲轟鳴,震撼了大地,刹那間,濃烈的火焰從火箭尾部噴射而出,衝向幾十米深的導流槽;紅黃色、白色的濃煙籠罩了發射塔架。巨型火箭在濃煙中平穩地拔高、上升、拖著長長的火舌,直插雲天。幾秒鍾之後,垂直上升的火箭開始轉彎,向東南方向飛去,飛越我國的銀川、太原、濟南的上空,進入黃海,直插南太平洋預定海域。
很快,某國際電台播出一則消息:在羿的故鄉,發生了一個奇跡,這個古老國度的第一枚運載火箭飛越萬裏長空,濺落在南太平洋海域。跨洲際運載火箭試驗成功,表明了洲際導彈已在這個國家軍隊服役。
後羿射日古畫。
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後羿,為使大地萬物複蘇回生,他彎弓如滿月,連射8日。今天,我們羿的傳人,擁有了神箭,也是為了保衛人民的幸福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