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紅色蘑菇雲——第一顆原子彈誕生記(2 / 2)

“知恥者近乎勇。”1962年,中央批準實現核實驗“兩年規劃”,並成立了由周恩來為主任的15人專門委員會。次年3月,從全國抽調的一些著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都憋著一股勁,投入到原子彈研製的大軍中。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彭桓武;力學專家郭永懷;化工專家薑聖階;物理學家王承書以及朱光亞、鄧稼先、程開甲、周光召等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都告別家人,甚至隱姓埋名,走進了祖國西部的戈壁荒灘。

青海海北核武器研製基地:荒原、平房、試驗室、廠區大門、原子彈模型。無垠的戈壁灘上,風吹草低,牛羊散放在昔日的試驗場……

王淦昌當年經常坐一輛卡車,沿著這條碎石鋪成的小道,去試驗現場。他當時化名“王京”,意思是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北京。

王淦昌:“因為我說過:‘我願以身許國!’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是當時國家的最高機密。在這片戈壁灘上,我隱姓埋名,呆了17年。”

彭桓武第一次走進青海高原這片叫著金銀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時,是1963年的秋冬之交。其時,這裏剛建起幾幢暖樓,不遠處,是一片帳篷的連營。

彭桓武:“我們科研人員住進了暖樓,而李覺將軍等基地領導幹部們全住在帳篷裏。夜裏,高原上寒風呼嘯,我佇立窗前,久久不能入睡。我想:隻有共產黨的幹部、人民的幹部才能如此重視科研工作,如此愛護科學家呀!”

周光召:“製造原子彈,好比譜寫一篇驚天動地的文章。它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技人員不下10萬人的努力完成的,我隻不過是10萬分之一而已。”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甘肅酒泉的一個秘密工廠組裝完成,通過專列運抵羅布泊試驗基地。

1964年10月14日,張愛萍在中國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宣布了中央的命令:經中央軍委研究,原子彈試驗的零時定為1964年10月16日15點(北京時間)。

當晚7點,組裝好的原子彈被送到102米高的鐵塔頂部,並安裝完畢。

10月16日早晨6點30分,人員撤離試爆現場,基地負責人張蘊鈺和李覺、工人趙維晉乘坐吉普車到塔下,將原子彈的心髒-XY小球接插上。

14點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員按下了電鈕,10秒鍾後,整個係統進入自控狀態,當它從10倒轉到O點,按事先的設計,原子彈進行著爆轟、壓縮、超臨界、出中子、爆炸的全過程。頓時,強光一閃,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成功的歡呼聲中,張愛萍將軍抄起話機,向周總理報告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周總理問他:“你們能不能肯定是核爆炸?”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才將喜訊報告給毛主席。

狂歡的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搶購《人民日報》號外。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毛主席向有功人員敬酒……

當天,中國政府向世界發布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並就此發表聲明: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張全麵、徹底、幹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

再現中國退役原子城的畫麵: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羅布泊:扭曲的鐵架下,一株小草破土而出。這是偉大生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