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大海裏的神劍——首次成功進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1 / 2)

節日盛裝的天安門廣場;車水馬龍的東西長安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大樓上的發射塔;《人民日報》刊載的新華社電訊。

1982年10月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國將向公海發射運載火箭的公告,至此,我國進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試驗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波光粼粼的海麵上,裝載了彈道導彈的潛艇劈波斬浪;測控中心的雷達在追蹤目標,電腦熒光屏前科技工作者在緊張地操作;“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在海上的雄姿……

以潛艇為發射平台,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是當今世界“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武器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第一代潛艇水下發射火箭的試驗,開始於1967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加快了其研製步伐,試驗程序也舍棄了全尺寸模型彈水池試驗階段,直接從陸上進入艇上。

試驗用模型彈;潛艇發射模型彈試驗圖像資料;回收模型彈場景……

1968年,由海軍裝備部牽頭成立了931辦公室,專門負責組織協調發射潛艇的改裝。在飛行試驗之前,多次在陸上、水麵、水下進行全尺寸模型彈發射試驗。為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1983年3月,水下發射試驗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全麵鋪開。為加強發射試驗的統一領導,成立了首區即發射區和末區即濺落區指揮部。

田作成(原海軍試驗基地司令員、首區指揮)同期聲:我們首區指揮部設在海軍試驗基地第二試驗區;末區指揮部設在“遠望1號”船上,國防科工委所屬測量部隊司令員田震環任指揮,下轄測量群、護航警戒群、支援掩護群、空中支援群。

周淦林(海軍試驗基地某技術所所長)同期聲:運載火箭的檢測和綜合測試由我們技術所負責。我們共完成701台單元測試、39次總檢查、15次出海合練,達到了安全、正點、高質量的要求。

同為首區的副總指揮,潛地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黃緯祿和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兩人的心情難以平靜,因為他們為運載火箭和潛艇的研製,付出了畢生的心血。

此刻,他倆的心都掛在那艘裝有運載火箭的發射潛艇上。

隨著艇長一聲號令,藍色鋼鐵長鯨——發射潛艇鑽進了墨綠色的大海。

石宗禮(水下發射潛艇艇長)同期聲:發射潛艇擔負的任務技術相當複雜,操艇技術要求很高。為此,我們進行了刻苦的訓練,在短短的時間內共完成5次帶火箭出海合練,10次海上發射筒開蓋訓練,5次協同配合合練,6次海上發射程序演練。

測控中心大廳的屏幕下,穿了白色工作服的科技人員嚴陣以待……

這裏是火箭飛行沿途眾多觀測點的神經中樞。試驗中各觀測點都要把無數觀測信號傳送至此,經過彙總處理,再從這裏發出控製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