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銀燕從這裏起飛——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問世(1 / 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ME-262型噴氣式戰鬥機逞雄天空;朝鮮戰場,噴氣式戰鬥機大規模投入空戰;誌願軍空軍擊落敵機鏡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研製的ME-262噴氣式殲擊機,開始出現在歐洲的天空,其速度遠遠超過了活塞式殲擊機。不久,英美等國也相繼研製成功噴氣式殲擊機。20世紀50年代初,噴氣式殲擊機大規模投入朝鮮空戰。我誌願軍空軍駕駛經修理、改裝過的飛機,在空戰中屢屢取勝,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跡。

資料:沈陽北陵機場,破損的美製、日製、英製飛機散亂地趴在廠區;國民黨逃跑時扔下的航空器材,雜陳在庫房裏。

1948年11月,我軍老航校部分學員擠在日據時代的老式火車裏,來到剛剛解放的沈陽,接管了破敗不堪的北陵機場和廠房。

這就是沈陽飛機製造廠的雛形。

1952年2月14日,毛澤東視察海軍機關,與肖勁光等同誌交談。

1952年,為抗美援朝的需要,毛澤東與海軍的同誌商量,將批給海軍買艦艇的1.5億美元外彙,轉給空軍買了飛機。但他深知,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不是買來的,必須立足在自力更生的基點上。於是,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就將一項秘密任務下達給沈陽飛機製造廠:試製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

“沈飛”第一任廠長同期聲:接到這項任務,我們既興奮又有壓力。噴氣式殲擊機技術性能要求高,而我們廠當時的設備條件卻相當差。可我們那一代人都有那麼一股子勁——為國家拚命的勁!困難再大,也要排除萬難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就這樣,沈陽飛機製造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同心合力,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的研製而日夜苦戰。

技術人員伏案設計圖紙;工人們挑燈夜戰在車間……

當年參與設計人員同期聲:航空工業專家陸孝彭主持了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的設計。他1941年從中央大學航空工程係畢業後赴美英兩國學習飛機設計。1949年回國。為新中國的航空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的外形和結構設計,參考了蘇聯米格-17的機型和結構,翼展10.53米,機身長11.25米,係高亞音速後掠翼單放機型;最大時速1140公裏,升限16000米,最大航程1570公裏,起飛重量5334公斤。動力裝置為國產渦噴5型帶加力燃燒室的渦輪發動機;內部裝有1門37毫米和2門23毫米的航炮。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低空機動性能好的特點。

蘇米格-17飛機原型;56式殲擊機(後命名為殲-5型殲擊機)設計草圖原件;工人、技術人員攻關圖像資料……

老工人同期聲:50年代的愛國熱情是高漲的,全國一盤棋的思想也很牢固。為了早日生產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大家分工合作,齊心協力,終於組裝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樣機。

1956年7月13日,我國第一架全部采用自製零件的國產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飛機製造廠完成總裝。

7月19日,國產噴氣式殲擊機試飛。吳克明擔任試飛員。

吳克明同期聲:試飛時,我的心情很平靜。因為我相信我國工人、技術人員苦心研製的殲擊機的性能是優良的。我在空中做了許多高難度動作,證實了我們國產的殲擊機性能完全符合技術標準!

經過半個多月嚴格的試飛,9月3日,國家驗收委員會宣布56式噴氣式殲擊機試製成功,批準批量生產。

“沈飛”試飛站大樓;紅旗招展,人頭攢動……

1956年9月10日,人們聚集在沈陽飛機製造廠試飛樓前。

當聶榮臻元帥剪彩之後,塔台上空升起兩顆綠色信號彈,隨即,我國研製的噴氣式殲擊機滑離起飛線,接著就是一個急躍升,如矯健的銀燕,插入雲霄。頓時,萬裏藍天掛起一條長長的“哈達”……

這是一次零的突破,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標誌著中國的航空工業進入了噴氣時代!

銀燕編隊在祖國的天空巡航。

1956年10月1日,4架殲-5飛機參加了國慶閱兵典禮。

1958年,人民解放軍飛行員駕駛國產殲-5飛機,擊落入侵領空的敵機9架,為保衛祖國神聖的領空而立下戰功!

沈陽,飛機製造廠外景,第一流的生產線;飛機裝配車間;呼嘯而上的新式噴氣式殲擊機;江澤民主席視察“沈飛”實況。

1990年,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沈陽飛機製造廠時,欣然寫下“忠誠、團結、拚搏、求實、創新”10個大字,勉勵他們為祖國航空事業的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