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在文獻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開始了作者的尋訪之旅。由此可見韋力君不是一般遊山玩水,偶有所遇,信筆寫下,隨意而作,他是在進行有文獻準備,有行動規劃,有尋訪目標的藏書樓研究的田野工作,這是一項對專項地麵文物的考古工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於此,不禁引我想起清初學者顧炎武的訪古方法。清初的另一學者全祖望曾論顧炎武的治學方法說:“先生所至,呼老兵逃卒,詢其曲折,或於平日所聞不合,則即訪肆中,發書而對勘之。”韋力君在尋訪書樓過程中,不恥下問,求教於老民家人,歸而核對於文獻,方著之於文的做法,豈不師承乎先賢之餘緒耶?
《書樓尋蹤》既問世,不僅為後來訪求者授一指南,又為藏書文化研究增若幹可靠資料,征文考獻更給今之浮躁學風以棒喝。學如積薪,後來者居上。我雖癡長於韋力君,而心折其所為。八旬老叟,不打誑語,不做虛諛,讀《書樓尋蹤》當知我非信口而言行也。惟書樓遍布中華大地,韋力君既有其善始,要當傾其精力、財力,成《全國藏書樓綜錄》以顯示我華夏文明之燦爛。
我於韋力君,寄厚望焉!
6、紅樓何止半畝地——評《紅樓半畝地》
湖州張建智兄寄來新作《紅樓半畝地》,我甚感驚訝。建智學識廣博,我曾讀他著書多種,但素不知其尚涉跡紅學。《紅樓》自清末民初以來,說者論者,著書者立說者日多,晚近尤烈。學者不分老少,作家不論大小,達官顯宦,凡夫俗子,多好侈談《紅樓》,眾人統名之為紅學。鴻文迭出,論版本批校者有之,論人物形象者有之,論曹氏身世者有之,論社會背景者有之,論政治內涵者有之。課堂講座,舞台熒屏,紅樓遍立。而芸芸眾生,蚩蚩者氓,起哄架秧者有之,隨聲附和者有之,追星崇敬者有之,於是無形中成一紅學軍團,紅學則因有無限空間可供探索而成當世之顯學。設各路英雄多各守領地,勤於耕耘,互補短長,則紅學繁榮,自在意中。惜近年時有紛爭,爾攻我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而甘篤守一隅,力陳創意者鮮;有之,則建智之《紅樓半畝地》也。
建智之成此紅樓瑣語一卷,以“半畝地”為名,於其序中有明確詮釋,序中有雲:“相對那浩瀚宏博的紅學來說,也僅是半畝乃或一角薄田而已。”此蓋建智之謙詞也。實則建智自守園圃,自怡自悅,乃讀書人本分。建智之涉足紅樓,能以半畝地以明其淡泊之誌,實為難得。展讀全卷,共得十篇,其結構亦非同一般。首篇為一小說,建智以其深入研究之獄神廟為故事發生地,經賈寶玉落泊羈押於獄神廟為書魂,以一群小人物不忘故舊,不講利害的作為展開故事,豐富和解讀了紅樓深藏之內涵。他摒棄釵、黛、熙鳳、可卿及若幹頭等丫頭等為人熟知的“顯赫”人物,發掘茜雪、小紅、柳湘蓮、醉金剛、王短腿等一批小人物。如茜雪是曾被寶玉借題發揮,潑茶摔碗,終被攆走的丫鬟。小紅是個心靈手巧,對男人具有魅力的四等丫鬟,癡心於寶玉,但卻被高她幾等的大丫鬟們搶白和排擠,最後由於熙鳳一時好心,放出府去,終與賈芸組成家庭,成為賈府抄沒時的漏網之魚。賈芸是個供熙鳳小跑的“碎催”,柳湘蓮是浪跡江湖的遊俠人物,醉金剛倪二是痞子氣十足的小混混,王短腿是馬販子出身,與茜雪成婚後專職獄卒,心存忠厚,這對夫婦,是獄神廟的主宰,寶玉遭難後的救命稻草。之後作者用九篇散文娓娓解說小說細節。細節是構成情節的主要成分,頭一篇小說的濃縮,得到後九篇細節的賞析,令人恍然大悟建智之真意矣。其意何在?實基於脂評中以獄神廟研究之奧秘為鋪墊,發前人所未發,引人入勝,以小說與散文相熔鑄,寫他人所不寫,揭作者之隱秘,陳小人物之義行,襯托了一部紅樓“樹倒猢猻散”之淒涼。此建智之創意,而半畝地之根正苗壯,則曆曆可見。若以紅樓之廣袤,好者愛者學者,皆能作半畝、半畝……之精耕,則紅樓之研究,行見日益寬廣。
建智於紅樓主體專論之後,複附以《隨詩而想》、《茶禪記遊》及《鴻爪印雪》等分論三卷,合成一集。《隨詩而想》寫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十位新詩詩人,有的是後人熟知的,如林徽因、胡適,有的是我這一代人比較熟悉的,如戴望舒、汪靜之、康白情、殷夫,有的是被淹沒或遺忘的如於賡虞、浦風、朱渭深,有的則是我從未視之為詩人、連他有無詩作都一無所知的,如曾任燕京大學校長的語言學家陸誌韋和他的詩集《渡河》。建智一一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和逸事,評價了他們的詩作,還插入了若幹書影圖片,有的書影於民國舊刊尚屬稀見。他不僅闡幽發微,給了讀者陳舊而新鮮的知識,亦為新文學史豐富了內容。《茶禪記遊》之卷,是別賦新意的遊記,所遊古刹名寺,所談茶禪文化,既寄身煙雲虛幻之間,複從僧錄機鋒中,得善待現實人生的感悟。《鴻爪印雪》古今存沒共在一編,讀者倘佯其間,若覿麵晤談,古往今來,任君馳騁,建智之史識於此可見。暑日炎炎,難遣永晝,握此一集,斜倚臥榻,翻讀書頁,不覺清風徐來,了無倦意!我又曷得不謝建智筆墨之勞!
(原載《文彙讀書周報》,二八年九月五日)
7、記人代之古今標卷帙之多少——評《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