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目錄之學,昉自漢季劉向、劉歆父子。漢成帝河平三年(前二十六年)劉向受命整理國家藏書,成《別錄》若幹篇,為提要目錄之始;向卒,子劉歆繼承其業,成《七略》一書,為圖書分類目錄之祖,較歐係分類早千餘年。《漢書·藝文誌》曾簡記其緣由稱:

(成帝)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術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成,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數術略》、有《方技略》。

歆著雖名《七略》,實則六分,《輯略》不過為六略諸序之總彙。東漢班固散《輯略》入六略而成《漢書·藝文誌》,於是古籍得以六分編次。下迄兩晉,荀勖、李充,更定四部。而唐初敕撰《隋書·經籍誌》大定經史子集四部之名,從此垂千餘年,公私古籍目錄大都沿用不衰,清纂《四庫全書總目》即依四部之舊,可稱古籍目錄之集大成者,一經翻檢,則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要曆曆在目,是目錄之學,固不可廢也。惟中華大地庋藏古籍者遍布,學者難以巡閱,苟有藏者目錄,則一編在手,殆將囊括四海所藏,學者自稱利便,亦撰者為學者施一功德。《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之問世,向海內外公開館藏,倡導學術之善舉,亦將為天下讀書人節奔走之勞,無異為學者增壽。善哉!善哉!我將為之額手稱慶也。

湖南圖書館為近代性質圖書館省級第一館,創建之始,即以“保存國粹,輸入文明,開通智識”為宗旨。曆年重視搜求,庋藏日富,主政者又頗注重整理編目工作。一九一三年、一九二五年及一九二九年曾三次編纂館藏目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館藏日增,古舊文獻亦亟待分類編目,館方先後編成《館藏古籍目錄》(一九五九年)、《館藏地方文獻資料目錄》(一九五九年)、《館藏地方誌目錄》(一九六四年)等多種,皆油印使用。八十年代,撥亂反正,百業再興,圖書資料,需用日亟。館方鑒於前此諸目收錄不齊全,著錄不規範,分類不統一,且尚有十餘萬冊待編,稿抄本亦無目可查,遂於一九八五年決定,對館藏古籍線裝書再次進行分類編目,摸清底數,製定有關規則條例。二五年,經十年之先期準備,決定新編館藏古籍線裝書書本目錄。又曆時兩年,終於編成《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一書,收錄館藏古籍線裝書六十八萬餘冊,全目煌煌五巨冊,視之不禁歎為觀止。從事諸君苦心孤詣之辛勞,亦令人欽敬!苟各省市能以此為契機,風起雲湧,仿行此舉,則不數年全國省市古籍典藏,將盡以書本式目錄呈現於世,澤及學者,傳之子孫,豈不猗歟盛哉!

我少好目錄之學,幸獲此書,喜不自勝,乃以匝月之功,翻檢一過,深感是目收錄豐富,分類詳明,為當前古籍目錄之佳作。其著錄項目完備,除一般必要項目外,特著索書號,便利讀者使用,為我數十年查閱典籍時之願望,而於重要版刻圖書,則另著錄行款、版式、批校題跋及藏印等,既可明其庋藏價值,複有裨於“考鏡源流,辨章學術”;而尤引人注目者,是目所著,多偏重於地方文獻。往者,我曾著《圖書館與地方文獻》一文論其事,曾言及湖南圖書館之注重地方文獻稱:

隻要是反映本地區的社會、政治、曆史、地理、經濟、軍事、物產資源,碑帖手跡、學術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頁,都應是地方圖書館典藏加工和利用的對象,對本地區的各方麵工作都有著參考谘詢作用。近年聽說有些省市館如甘肅省館、湖南省館和首都館等,都做出了成績。(湖南《圖書館》二二年第六期)

省館注重地方文獻,本為社會職責所在,固為館藏之正道。今比照新編古籍線裝書目錄,益信湘館恪遵館藏準則之精神。觀其目錄所著,所藏自清至民國湘籍名人著述數百種,多為其他館藏與目錄所少見,除刊本外,各種稿、抄本,尚有千餘種,湖湘著名人物,幾已網羅殆盡。其中如郭嵩燾《養知書屋日記》四十冊,起鹹豐五年(1855),至光緒十七年(1891),為三十餘年出使英、法期間之記事,又如曾國藩家族四代人之親筆書劄等,均具極高史料與藝術價值,為湖湘文化填補空缺。地方誌與宗譜為地方文獻之大宗,是目著錄本省省、府、州、縣舊誌有四百餘種、一千餘部,其中不乏善本,如明萬曆《湖廣通誌》、清康熙《長沙府誌》、《長沙縣誌》、《瀏陽縣誌》等。至於省外,著錄有兩千一百餘種、兩千四百九十餘部,其藏量之多當列地方誌收藏者之前列。宗譜亦為地方文獻之大宗,雖曾經劫難,有所損失,但湘館早有所見,曾專組“湖南省家譜收藏中心”,對民間散存家譜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至今館藏已達三百餘姓三千餘部,湘籍名人,幾近全備。館藏地方文獻今得目錄之揭示,足征湖湘文化與湖湘文獻之特色,進而顯示其於文化史中之地位。

是目之編製,遵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之成規,另增叢書一類,以反映館藏實際,應稱恰當。前此清人張之洞於所撰《書目答問》四部之後,附入《叢部》,蓋以明清以來叢書編纂之風甚盛,叢書數量激增,附以叢書之目,頗便讀書人藏用,誠為善舉。擇善而從,理所應當。惟尚有稍可商榷者二:一為《叢書》一部,設置何處為宜?《書目答問》設於四部之後,仍保持四部之完整性,而是目則置《叢部》於經、史之間,與經部合為一冊。檢叢部之量,超於經部倍半,本身可自成一冊,置於四部之後,使經部獨成一冊,居四部之首,與史部相連,如此不僅保留古籍編目之傳統,亦與使用者曆來習慣相合。二為是目於單獨立《叢部》外,其經、子兩部之下複有《叢編》之設,為二級目。而於二級目下複設三級目者,如《史部·記傳》下,《子部·兵家·醫家·天文算法·譜錄》及《集部·總集·詞》等二級目下均設《叢編》,為三級目。更有甚者,於《子部·藝術》類下之《書畫》、《篆刻》及《宗教類·佛教》等三級目下又設《叢編》,當為四級目。然檢讀各級《叢編》,大都近似,試各舉一例,如《通誌堂經解》、《史學叢書》、《十子全書》、《陳修園醫書四十種》、《江南機器製造局叢書》、《西學叢書》、《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詞學全書》、《畫論叢刊》、《篆學瑣著》等,從內容與形式看,與《叢部》性質無異,不悉其劃分之初意。如能將各級《叢編》均歸於《叢部》,同為一編,置於四部之後,亦無不可。設現有四類難以概括各專門內容,則不妨於《叢部》增設一“專科叢書”類,即可歸屬。如此似體製較順。下士末議,未知當否,至祈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