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場秀句》:一卷。孟獻忠編。孟獻忠,大概是武則天時代至唐玄宗時代的人物。此書是普及寫作用語和經史常識性質的童蒙小類書。其體例與敦煌文獻中P2524《語對》類似,摘錄二三字為詞目,兩兩相對,而注事實於下。《宋誌》類書類著錄雲“《文場秀句》一卷”,沒有記錄作者。敦煌卷子P2721號《唐抄本雜抄》中有“《文場秀》孟憲子作”的記載。日本所存有注本《遊仙窟》中亦有引自“孟獻忠《文場秀句》”的釋文。《文場秀》與《文場秀句》大約指同一本書,“孟憲子”與“孟獻忠”大約是同一個人。《新唐誌》、《通誌》總集類著錄有“王起《文場秀句》一卷”。王起的《文場秀句》大概是一部具有詩文評性質的詩句集,與孟獻忠的《文場秀句》不同,兩者祇不過偶然同名(此則提要參考了李銘敬《日本及敦煌文獻中所見〈文場秀句〉一書的考察》,《文學遺產》,2003年第2期。)。
以下敦煌類書提要采錄自《敦煌學大辭典》。
《勵忠節抄》:古類書。體例與一般類書略異:分部,但分段不出標題,引文不出書名。內容為忠孝節義事跡類抄。似為唐人所編。兩《唐誌》均未著錄,《宋史·藝文誌》著錄有“王伯璵《勵忠節抄》十卷”,疑敦煌所存即此。但敦煌本僅分上下卷,恐為節本。已著錄近十個號,S1411、1810,P3657、2711諸卷可為代表。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楊寶玉)
《籯金》:民間慣用小類書。書名義取《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P2537署“小室山處士李若立撰”,李氏約中唐時人,事跡不詳。敦煌卷子中所存,有《籯金》與《略出籯金》兩個係統。原本據李氏自序“合成百篇,分為五卷”,敦煌所出盡為殘卷。《略出籯金》約為敦煌張球刪定。此書體例與《北堂書鈔》、《初學記》等有近似之處,所引佚書較多,可資校勘。今知敦煌卷子中共存十餘號,除上舉一號外,尚有S2053、4195、5604、7004,P2678、3363、3650、3907、4873、2996等。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楊寶玉)
《略出籯金》:民間慣用小類書《籯金》之敦煌地區改編縮寫本。P2537。首題“《略出籯金》一部”及“並序”二小字,下標“小室山處士李若立撰”。卷一尾題“《籯金》卷第一”,下署“宗人張球寫,時年七十五”。卷二首題“《籯金》卷第二”。存一卷半,三百九十五行。此種略出本極可能為塾師訓蒙時根據需要隨手刪訂。張球七十歲時隱居教授,此本或為其所定。(李鼎霞)
《語對》:古小類書。P2524,冊子裝。共十七頁,兩麵抄,起“王”,止“神仙”,共三十九類,但“文筆”類“筆海”條下留有空缺,似可增擬“談講”一類,共四十類。於諸卷中最為完整。S2588、P4870、P4636、S79四號為一卷撕裂之四段,共存七紙餘;S78為另一寫卷,存三紙。體例為:摘二字為目,兩兩相對,而注事實於下。書名已佚。劉師培認為撰成於唐末五代。王三慶《敦煌本古類書語對研究》擬名為《語對》,並作錄文校注。王氏認為是書錯訛多,其材料源自《類林》及朱澹遠之《語對》等;撰寫年代在唐神龍至景雲年間(705-711),乃上承《類林》,下啟《籯金》一係之類書,在中國私撰類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白化文)
《古賢集》:唐蒙學讀物。S2049、6208,P2678、2748、3113、3174、3929、3956、3960、4972,Дx2776,已著錄者十一個寫本。七言詩體。兩句一韻,四十韻,八十句。完本有首題“《古賢集》一本”(P3174),正文以“君不見”起首,凡五百六十三字。似為宋代以下“神童詩”一脈之前驅。P3113卷末題記署清泰二年(935),知其流行於晚唐五代,創作年代或在中唐。曆代書誌未見著錄,撰者佚名。內容主要為:“集合古賢作聚韻,故令千代使人知。”述孝友、勤學、文章、仕宦、誠信、忠貞等事跡。韓建瓴《敦煌寫本〈古賢集〉研究》(載《敦煌語言文學研究》,1988)有錄文校注。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白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