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中國古代重陽詩選(6)(3 / 3)

幹戈天地醉鄉寬①,令節②招尋得暫歡。已喜高秋蘇肺氣③,還愁短發落南冠④。來賓白雁關河杳⑤,無主黃花霜露寒⑥。卻憶先朝王相國⑦,東籬采菊笑顏看⑧。

【詞語注釋】

①言詩人似在醉中之境界。唐杜牧《樊川集·華清宮》詩曰:“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又《新唐書·王績傳》:“著醉鄉記《以次劉伶酒德頌》,《藝文誌》三著錄皇甫鬆《醉鄉日月》三卷。是逃避現實社會的一種現象,沉迷不聞不問。

②令節:節令的倒裝句,為寫詩在平仄方麵的有意調換。

③這句話是說一年中又到了天氣爽涼的深秋時節了。高秋:即深秋或晚秋時節。蘇:與蘇同,如複蘇,這裏意為可呼吸的清新空氣,使肺部感到十分舒服。

④此句乃詩人對自己未來的歸宿所憂心。南冠:春秋時為楚人的冠名。《古傳·成》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執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囚也’。”按《淮南子·主術》:“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漢代稱為獬豸(zhì讀誌音)冠。後來用《左傳》典,把南冠作為遠使或羈囚的代稱。北固庚信詩:“南冠今別楚,荊王遂逰秦。”南朝詩人江總詩:“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唐駱賓王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各思鄉。”

⑤意思是說應當來的白雁卻因關卡河崗而杳無音信。意為南北不能暢通,客商不易往來。

⑥這句話是形容黃花,也像無主的可憐者,任憑風吹霜打。用來比喻明朝亡後,百姓們遭遇著統治者慘酷的蹂躪與踐踏。

⑦王相國:即明萬曆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1534-1610),江蘇太倉人,時任參機政務,為內閣首輔,其為官賢能。

⑧此指東晉時陶淵明,因不願與當時的官場同流合汙,毅然辭官不做,退隱家鄉,過著自食其力的閑適生活。

【佳句采擷】

來賓白雁關河杳,無主黃花霜露寒。

曹炳增

【作者簡介】

曹炳增:生卒不詳.字為章,江蘇上海人。諸生,著有《放言居詩集》

九日送人北歸

【背景略述】

這是作者於重陽節陪同友人共度佳節,並為次日將要北歸的朋友贈詩送別,詩中情物皆備,情有含蓄,物有寓意,感人之深,盡透肺腑。

折取茱萸當柳條①,送君明日上蘭橈②。望鄉惜別分南北③,並作離魂一夕銷④。

【詞語注釋】

①茱萸:這裏指茱萸樹的枝條,舊傳有避邪的作用。言其當柳條,寓意祝友人一路順暢平安無恙。

②蘭橈:意為順利地通過關卡與舟楫。

③此句雙關語:望鄉是對友人而說,惜別是作者表達之情意。

④言為一個晚上就要分手離別了,頗有宛惜之情。

【佳句采擷】

望鄉惜別分南北,並作離魂一夕銷。

朱厚章

【作者簡介】

朱厚章:生卒不詳。字以載,江蘇昆山人。寓居嘉定,廩生,著有《多師集》。以載長身鶴立,言論侃侃,嚐於坐間見旁三人,名操紙墨,以載口授,一成四六序,一改友人長律,而已又譽《孝子傳》,有所得,使二人參錯書之,序長律具工,已所錄無訛字,五官並用人也。征博學鴻詞,不赴。病卒。

九日登東城寄南華

【背景略述】

這首詩是作者重陽節登上嘉定東城樓所寫的一首詩。詩為作者惦念他的友人所寫,並推想友人現在於什麼地方同他人對詩、鬥文呢?

蒼煙影裏獨憑高,瑟瑟寒生薜荔袍①。我願滿頭常插菊,天生左手為持螯②。去隨暮鳥歸村樹,風卷秋鍾撼海濤③。佳節一杯桑落酒④,故人何處鬥詩豪?

【詞語注釋】

①首聯上句言天色不亮詩人獨個便上了城頭;下句說寒風吹得瑟瑟作響,似乎鬼在幌動。形容當寒風森森有點可怕的情景。憑:依靠、依托。薜荔:一種植物,又名木蓮,木饅頭。莖蔓生,果實形似蓮房,可入藥。詩中引為一種令人生畏的形象。

②這一項聯上句是詩人言願將菊花揮滿頭(菊有長壽和著氣節之俗說),下句是說左手要拿著蟹螯來吃。蟹:即螃蟹,水陸兩棲動物。螯:亦屬螃蟹的一種,生性一樣,都是甲殼類的生物。

③腹聯的上句是:鳥近昏黃便飛歸村舍樹林之中;下句是秋風吹動風鍾(又稱鈴鐸)且使海浪濤濤。鍾:指古代亭台樓閣,殿宇寺廟等建築上的簷角上所懸掛的風鍾(鈴),在風動下叮咚作響。風又撼海水濤濤有推波助瀾之意。

④桑落酒:據《水經注·河水》載:“民有姓劉名墜者,宿擅工釀,采挹河流,醖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挹yì同義音,舀的意思。醖:醞的繁體。

【佳句采擷】

佳節一杯桑落酒,故人何處鬥詩豪。

萬夔輔

【作者簡介】

萬夔輔,生卒不詳。字伯安,江蘇宜興人。貢生,其生性孤介正直,韻語不尚風格,一歸真摯。於倫常日用,三致意焉。著有《鯖餘集》。

九日①

【背景略述】

作者原為明末小官,入清後屢召不出,時聚生徒講學,或漫遊名勝,這首詩乃是他晚年在寓中寫的應節詩,實為一首憶親詩。

尋詩繞遍一籬花②,落葉聲中日易斜。憶得高堂③臨別語,授衣時節望還家④。

【詞語注釋】

①九日:即指農曆九月九日,是謂“重九”或“重陽”。

②籬花:即指架在籬笆上的花朵。

③高堂:對父母的尊稱,多作書麵語和客套語。

④因季節寒暖換時裝時,盼望回家及時穿換衣服之意。授衣:古時農曆九月製備寒衣,稱“授衣”。《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水,九月授衣”。豳:bīn讀彬。

【佳句采擷】

憶得高堂臨別語,授衣時節望還家。

張錫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