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梳子的裝飾自然得華麗起來了。首先得輕薄,唐時已經有其薄如紙的梳子,用來插發;然後是裝飾,鳳梳、鸞梳、金製鳳翼梳、染色象牙梳、銀梳、玉梳、犀角梳、駝骨梳,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女人戴不了的。宋朝最誇張的玩法是所謂冠梳,用大梳子代替冠,在宮廷裏流行一時。招牌的做法是:犀角改造成一尺長的梳子,戴在頭上招搖過市,想必當時汴梁宮廷裏像是動物園。宋仁宗出了名的節儉,半夜吃個燒羊肉都不舍得,看見一片人頭上長了一尺長的梳子,恨透了,特意下詔書:不許以犀角製作冠和梳,梳和冠寬不許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

居然讓一個從來低調的皇帝都要出來管了,你也可以想象這事鬧得多過分了。可惜仁宗還是低估了人的愛美和攀比之心,他老人家一過世,奢靡之風再起,大家開始用玳瑁和魚枕來做梳子了!須知魚枕極珍貴,馬王堆裏也不過一具魚枕頭飾而已。

巨型冠梳之風是如何熄滅的呢?話說南宋時,冠梳依然流行,那時節臨安是世上第一風流繁盛福地,製梳子的,戴梳子的,簪花的,插鳳的,所在多有,西湖之上,到處梳來梳往。名妓們大多愛戴大冠梳,滿頭花裏胡哨。偏南宋理學盛行,士大夫對婦女們的言行也開始品頭論足、挑三揀四起來。良家婦女也覺得不對,我戴了梳子,不就顯得跟煙花女子們一路貨色了麼?因為忙著標榜自己的清純和貞操,良家婦女們紛紛放下大型冠梳,改用低調的簪釵。到明朝,上頭規定樂妓戴大梳子,又趕上當時三教九流分了次第,大家都不想被人當煙花教坊的戲子,大梳子之風也就歇了。

可是日本人沒來得及接受明朝文化的沐浴,學的可都是隋唐之風,於是一直把黃楊木梳當寶,或送人,或自梳,或插在發髻上溜達。這裏閑話一句,為什麼黃楊木做梳子好呢?因為黃楊緊致堅韌,紋理細膩,硬度也恰好。實際上,唐朝時人民刷牙,也有用黃楊的,後來入了江戶時代,日本女人愛上了梳發髻,用梳子簡直發了瘋。先是藝妓喜用梳子對付,再是富家女也用上了梳子。日本職人又出了名的精雕細刻,四時花草、人物魚獸,刻滿梳子。

跟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用梳子分辨女人的身份。比如舞伎發型華麗,常為桃割發型,露出耳朵,而且發飾華麗,帶一個花簾。藝伎卻是著名的高島田發髻,上下一致,遮住耳朵,發飾少,但戴一個大梳子。江戶年間,相撲手經常流行男扮女裝,穿華麗的花紋袍子,戴上兩個藝妓式的花紋梳子,也很受歡迎。至今日本的梳子仍然分為發髻梳和橫梳,後者用以處理日常梳妝,而前者拿來對付古典式發髻,都是江戶時代的遺澤了。

梳頭可以很曖昧。《紅樓夢》裏,賈寶玉給麝月梳頭,晴雯進來看見就不高興,“交杯盞還沒吃,倒上頭了!”後來賈寶玉求史湘雲給他梳頭,也是千求萬求才允。民間傳說裏,媳婦兒給公公梳頭或點煙,都是偷情的前兆。反而是女兒給媽媽梳頭,是非常純真的故事。老電影裏常見女兒給媽媽梳著梳著,就發現了媽媽的白頭發,於是思潮翻湧,想到母親養育的不易,情感於懷,於是和母親一起對鏡感歎。子欲養而親不待有點殘忍,子欲為父母梳頭而父母頭發已經稀疏才是更切身的憾事呢。